郭子儀意猶未盡的放開了手中的新式火炮,開口說道。
李安笑了笑,開口說道:“好東西多著呢?那就隨便帶你去看一些吧!這邊有新研發出來的火浣布,還有防刀衣服……”
“火浣布,這個世上真的有火浣布這種東西,老郭一定要看一眼,防刀衣服也要看看……”
郭子儀興奮的說道。
火浣布在華夏帝國有很久遠的歷史,在先秦的時候,就已經出現火浣布了,據‘列子?湯問’記載,周穆王大徵西戎,西戎獻錕鋙之劍,火浣之布。……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布則火色,垢則布色,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在這本古書的記載裡,周穆王得到西戎所獻火浣布,並對其用火洗滌的特性作了描述。
周書曰:西域獻火浣布,昆吾氏獻切玉刀。火浣布汙,燒之則潔,刀切玉如脂。”原來西戎與西周毗鄰且交往頻繁,於是他們就把火浣布拿來送給周王以求交好,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貿易。
到了漢代,也有大量文字對火浣布進行了記載。《西京雜記》卷一記載,“武帝時,西域獻吉光裘,入水不濡。上時服此裘以聽朝。”這個入水不溼的吉光裘,即是火浣布加工做成。
到了東漢時期,火浣布不僅產自西域,還產自西南夷。《後漢書?西域傳》載,大秦國“作黃金塗、火浣布。”《後漢書?西南夷列傳》載:“又其火毣,馴禽封獸之賦,軨積於內府。”
東漢中後期西域所獻火浣布,相傳曾為專權的外戚大將軍梁冀所得。《傅子》曰:“長老說漢桓時,梁冀作火浣布單衣,會賓客,行酒公卿朝臣前,佯爭酒失杯而汙之,冀偽怒,解衣而燒之,布得火,燁然如熾,如燒凡布,垢盡火滅,粲然潔白,如水澣。”也就是梁冀在宴會上故意表演火燒單衣的把戲,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後仍在長老中間傳說。
東漢末年天下動盪,四夷紛擾,中原人士長期不見火浣布,於是對火浣布質疑起來。三國時期,懷疑有沒有火浣布的代表人物則是魏文帝曹丕。有記載雲:“魏文帝窮覽洽產,自呼於物無所不經,謂天下無切玉之刀,火浣之布。其間,二物畢至,帝乃嘆息,遂毀斯論。”說明曹丕對火浣布非常的懷疑,他自己沒見過火浣布,而普通的布匹根本就不耐火,所以,他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火浣布,結果,別人將火浣布拿到他的面前的時候,曹丕這貨傻眼了,才明白自己見識淺薄了,世上真的有火浣布。
後來曹丕的兒子曹睿還是不相信有火浣布,之後,曹芳繼位的時候,西域再次送來火浣布,被朝廷上下當成是祥瑞。
也就是說,華夏自古以來都能獲得火浣布,但都是西域進貢的貢品,數量極其的稀少,而且,經常性的因為戰亂而斷了供應,從而讓華夏的火浣布極其稀少,甚至,很多貴族窮其一生都沒有見過所謂的火浣布,從而懷疑其真實性。
到了西晉的時候,中原王朝打通了連線西域的交通路線,西域各國數次前來進獻火浣布,火浣布再次進入華夏。
不過,由於華夏所有的少量火浣布都是西域進貢來的,所以,華夏子民對於火浣布的認知就顯得很不足了,甚至覺得火浣布是神仙織的布匹,從而為這種很普通的布匹蓋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隨後,什麼火樹皮,火鼠皮的說法也開始流行,但一般人認為火鼠皮所織之布柔軟平滑,質地更勝於樹皮所織。
兩漢魏晉一直到隋唐,火浣布一直被披上一層厚重的神秘文化色彩,當時,人們難以看到火浣布,也沒有條件去研究火浣布到底是什麼東西,所以,這些神話色彩的故事,自然也就比較流行了。
其實,所謂的火浣布就是石棉,一種很是普通的物品,只是因為華夏帝國一直沒有掌握這項技術,需要西域進貢才會擁有,所以,才會出現大量的傳說和神話。
而石棉這種物質所織造出來的布匹,之所以被稱為火浣布,就是因為這種材料具有很強的耐熱效能,並且不會燃燒,非常的耐火,也是絕緣不導電的物質,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如石棉保溫隔熱產品,石棉橡膠產品,石棉製動產品,石棉電工材料等等,不過,石棉對人的危害比較大,經常性的吸入石棉顆粒,會導致人的肺部產生病變,也就是所謂的石棉職業病,在後世的社會,這種職業病每年導致數萬人死亡,漸漸的也就被大大的限制了,除非特別需要的地方才會被允許使用石棉,而絕大多數都要選擇其它的材料進行替換,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對石棉這種材料的依賴。
李安之所以要發展汙染嚴重的石棉材料,那是因為這種材料雖然汙染很大,但用處同樣也是很大的,在不少領域,石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是其餘材料所難以取代的,而且價格還比較容易接受,比如部分機器的隔熱材料用石棉是最好的,使用其它的材料總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還有就是大唐的滅火隊經常要出入火場,對石棉衣服的需求也是很大的,有了這樣的衣服,滅火的時候,被燒傷的可能性就大大的降低了,可以很好的保護這些救火員的生命安全。
不過,這只是初步的研究,接下來李安會研究出取代石棉的更高階的防火材料,效能和實力將遠超石棉材料,至少不會有汙染了,還能抵禦強大的熱浪,更好的保護滅火員不會被燒死。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