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選擇是如此的兩難,可皇帝還是必須要做出選擇的,總不能去逃避這個問題,為此,稍微培養一下,就成了最好的選擇了,這樣,培養出來的接班人,既沒有取代自己的能力,同時,因為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就算自己出現意外,也有能力掌控整個天下,至少,做個守成之君還是沒有多大問題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隆基會時不時的讓太子去處理一些政務,同時,對太子進行考核和監督,看看太子的能力如何,同時,也看看太子是否有不軌的行動。
因為皇帝早晚都是要老死的,太子才是帝國真正的希望,所以,若是皇帝把所有的政務都交給太子,就等於告訴群臣,太子將來一定會繼承大位,如此,很多大臣為了能夠在新帝上位之後獲得好處,肯定會提前過來表達忠心,讓自己成為太子黨的人,如此,老皇帝一死,這些太子黨的人,就能夠成為帝國最重要的骨幹了。
若是朝廷大批次的大臣,全都過早的去向太子表忠心,則必然有架空皇帝的趨勢,對皇帝的地位非常不利,萬一太子等不及了,最忠心的死黨可能會策劃弒君奪位,如此,皇帝豈不就要慘了,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例子擺在那裡,皇帝不得不重視。
所以,為了防止朝廷的大臣一邊倒的支援太子,對自己的統治構成威脅,李隆基在培養太子的同時,也在培養另外的替補人選,隨時能夠替換太子,這樣可以分散大臣的關注度,讓大臣搞不清皇帝到底要幹什麼,是不是要廢掉現有太子,把替補的人員扶上去,若是如此,他們若成為太子黨,那下場就老慘了,很有可能就會死路一條。
因為搞不清皇帝的意圖,搞不清大唐帝國下一任的皇帝是誰,如此,很多大臣都會選擇觀望,也就是繼續一心一意的效忠現有的老皇帝,而少量特別自信的大臣,也不會那麼湊巧的選擇同一個人,他們會選擇不同的主子,並站在主子的周圍,為主子出謀劃策,從而形成不同的多股勢力,這些勢力相互平衡,同時,還有更大的支援皇帝的勢力,可以確保當今皇帝的安全。
而皇帝要做的,就是監督這些人,防止他們的力量壯大到讓自己無法控制的地步,同時,也要監控他們的一言一行,防止他們真的去鋌而走險。
自古以來,皇宮發生政變的例子,那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數都數不清的,作為一名靠政變上臺的皇帝,自然對政變的套路非常的熟悉了,他自己就是靠政變上臺的,為了防止別人也這麼搞掉自己,李隆基必然會做出很多的防範,不但在軍事上有防範,在情報上的防範更加嚴格,就比如搞個十王宅,讓太子和自己住在一起等等,有了這些措施,就能夠更好的控制皇子們了,讓皇子們按照自己需要的水平發展。
這簡直就是批次培養中庸人才,讓多個皇子都具備一定的執政能力,卻也不會很突出,以彰顯現有皇帝的英明偉大之處。
皇帝著重培養的人才,主要是太子李亨,作為替補的皇子,有皇長子李棕,還有皇十六子李僯,還有幾個皇子也得到了皇帝的培養,剩下的就默默無聞了,這其中,原本最受寵的十八子李瑁,在楊玉環事件之後,變的最不受寵了。
所有受寵的皇子,都是炙手可熱的,都是大臣私下效忠的物件,時不時的總會表達自己的善意,當然,也有一些老滑頭會幾頭下注,對所有有可能成為下一任皇帝的皇子,都進行了必要的投資,如此,不論最終何人登上皇位,他都能獲得不錯的待遇。
一般的大臣,倒是可以毫無顧忌的選擇自己支援的皇子,而作為朝廷重臣的李林甫和楊國忠這樣級別的大臣,就不敢隨意的選擇支援的皇子了,他們必須全心全意的支援皇帝,適當的時候,表現的與諸皇子不和,如此,便可以打消皇帝的猜疑,否則,一旦遭到皇帝的猜疑,那就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了。
這一次諸皇子聚會,李隆基沒有出現,如此,諸皇子倒是顯得輕鬆了不少,他們該吃吃,該喝喝,時不時的還聚在一起談天說地,顯得頗為友好,完全看不出有互相競爭皇位的意思。
平常這種聚會的時候,李瑁都是一聲不吭,輕易不與任何人有交流,別人主動打招呼的時候,也最多象徵性的回應一下,而這一次不同了,李瑁居然主動的與別的皇子打起了招呼,顯得很不正常,如此,原本宴會的三大主角都被李瑁給比下去了。
眾皇子把注意力都從太子幾人轉移到了李瑁的身上,都非常的好奇,想看看這個原本最受寵的綠帽兄弟是吃錯什麼藥了,居然變得活潑了這麼多。
“壽王今日是怎麼了,變化這麼大。”
躲在暗處觀察的小太監蹙眉想了一會兒,然後就跑去向皇帝彙報去了。
李安早就擁有了隨時進入皇宮的特權,這是皇帝給他的權利,可以不用匯報就進宮,但這並不等於他入宮之後,皇帝可以不知道這件事,在李安入宮的那一刻,就已經有人把李安入宮的訊息送上去了,只要李隆基不是很忙也沒有休息,都是會彙報的。
“哦,李安進宮了,幹什麼去了。”
“陛下,李侍郎說了,要去蓬萊池看彩虹,他似乎擔心噴泉裝置搞的不好,有安全隱患。”
李隆基點了點頭,突然想到了什麼,問道:“貴妃和她的姊姊們還在蓬萊池?”
“陛下,貴妃正在回來的路上,幾位夫人剛剛已經離開宮裡了。”
喜歡盛唐不遺憾請大家收藏:()盛唐不遺憾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