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基本操條,只要有足夠的通行空間,銃兵就按照兩列縱隊居於內裡,然後左右各一列白兵或是輕裝的矛手伴隨行進,
而每隔一火五十人的前後間距,還有兩輛馬拉的廂式大車,用來承載肉搏戰兵的裝備和武具,以及伴隨行軍的口糧、灶具。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樣便於有事或是遇敵,在最短時間內重組成和展開戰鬥姿態。大車及其廂板、物資也能馬上拆解下來,變成各自小戰團的就地防線和掩體。
如今我的軍隊以銃隊為核心,其他的輔助部隊只需重點訓練三類陣勢,既空曠之地正面壓制和攻擊敵人的數列橫陣;遇到騎兵等高機動兵種突入時的四邊空心大方陣,以及在崎嶇或是狹窄地形遭遇敵軍,則用類似後世戚氏鴛鴦陣的小戰團,來分力合擊。
然後在這些陣勢的基礎上,按照個營團的配備情況和擅長風格,進行細微的調整和區域性的變化,以更加適應戰地需要。
比如冷兵器居多的第四第五營,保留了大量的適宜弓弩射的箭陣,而第一營中陣列線中,則還要留給配屬炮團的前出位置。
而作為輔助和從屬序列,不需要他們掌握太多的戰術要領,或是相對複雜的變陣動作,只需要能夠遇敵的第一時間,迅而熟練的聚攏到銃軍身邊,構成基本的屏護和外圍即可。
那些銃軍的老兵和士官們,自然會用皮鞭棍棒等,最簡單便捷手段,“幫助”他們構成基本的陣線。
雖然騎在馬上,但我現在的心思,已經飛轉到了,如何重點著手改善戰地的通訊條件上了。
要知道,相對於被長期的內亂拉鋸,打的一片殘敗的中原,在嶺外好歹有前代打遺留下來的有線傳訊線路,而進軍到江淮時,起碼還有水網河船作為傳遞的輔助……但是越過了淮河到了北方的中原腹地之後,那真是又迴歸到了,交通基本靠兩條腿和四條腿,通訊基本靠吼的原始階段來。
在肉眼的視野內,或是聲音所能波及的區域性戰場還好說,但是作戰的範圍半徑以來開,各種延遲和誤差就開始被放大,而尤為明顯起來了。特別是這種分頭多地同時作戰的策劃。
因此,臨時只能用最笨的辦法應急,既利用繳獲的馬力,在每個團級單位,增設五名專職的信兵,放棄其他方面的要求,專門訓練戰場奔走和傳遞,以及野外生存和跋涉的技巧。再準備十名兼職的替補人員,負責相鄰部隊之間短距離的傳達。
此外作為高層之間的連絡手段,帥司那位李使君派過來的人,倒是給我送來了一組專門訓練過的鷂鷹,以及相關配屬的飼養人員,以保證對徐州帥司簡單聯絡。
相比傳統民用的鴿書,這種小型鷂子,有著不怕天敵攔截和飛行度快的優點,在兩三百里之內定點尋向很是出色,因此被格外馴養來用作戰場間傳遞。
不過,這種鷂鷹攜帶的分量畢竟是有限的,通常在緊急情況下,僅能傳遞一張小紙片上所能書寫的密語而已。
說實話,關於戰地的通訊手段,經過這短時間的經歷,我已經有了一些模糊的想法和意向,只是……
終究還是沒有穩定的地盤,作為立身之地啊,我思前想後還是不免嘆息到,不然我倒是可以考慮,就地建立起一套更高效率的傳訊體系。
“報……”
一名飛奔而來的騎手,在我身邊勒馬高聲道
“第二營已經輕取襄邑縣和桃林鎮……輔軍和散兵隊正在追索殘餘”
“張都尉特命職下前來回復,”
“二營所部已經安排好後隊人馬,在襄邑城中過夜的事宜了……”
喜歡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請大家收藏:()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