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職銜和出身之後沒過兩天,兵部的扎子也下來了,
給我的臨時番號是龍州團練左廂,兼義勇提轄,簡稱“龍州團左”,相比在廣府名還不見經傳的寧遠州,龍州更要知名一些,乃是屬於東婆羅洲僅次於府的一個大州,以民風彪悍好狠鬥勇著稱的兵源地。
透過當地上軍府的名義,分攤給我的編遣,也就一個營又稍多些的編制。
屬於人員裝備自籌,唯給基本的錢糧日用,到了前線參戰才所擔負勤務給與薪餉,其他全靠斬獲和戰利品的三流雜牌部隊,也就比那些被稱為“戰地鬣狗”,連裝備和服色、旗幟都配不全的義從,更好一些。
不過,我名正言順的製備武裝和操練部署,乃至更進一步明目張膽的招兵買馬了,雖然時間有點緊,
關於銃手的七個百人隊,我將盡力抽調補全,然後帶走六隊,留下一隊來看家足以,然後把裝備交給其他隊補足差額。
每隊編有六十五名,能夠完成基本列隊和排射的銃手,其餘為負責揹負和裝填彈藥的持刃輔兵,另外透過配備的騾馬車輛,另攜四十隻長矛,三十面盾,三十副皮套子,以及若於長柄斧、錘頭、長鋸、鐵鍬、鏟子等用具。
再搭配兩隻慣用弓弩的射生隊,按照二三五的比例,配備一定的連弩、強弩和步弓,然後每人帶一把短橫刀或是長,作為防身,同樣有負載箭只備件的大牲口。
兩支近戰肉搏的白兵隊,人數略多一些,達到每隊一百二十人,其中僅半數有背甲,用短矛格鬥和投擲,其餘都是皮套輕裝,手持短兵和小盾。
三支基本不著甲的輕裝矛隊,只有一襲統一顏色的布衣,另帶一把砍刀或是手斧,因此他們在需要的時候,也兼職立營設寨的工役。
白兵隊和矛隊的輜重都是隨大隊,沒有單獨的牲口配屬。
最後是,作為我的直屬親兵和執法、督戰,外加斥候巡哨的第一教導隊,外加一支四十頭大牲口,大板車和篷車組成的騾馬隊,及其配屬人員。
一隻小而全的軍隊雛形就這麼基本成型了,當然名義上還只是一個營而已。為了配全他們的行頭,我幾乎把從肥孔那裡,幾次交易來的兵器全部用上還是不夠,又打點了海兵隊,才弄到些許翻新的二手武器。
只可惜自從那次交易遇到意外後,那個軍器販子肥孔似乎已經嚇破膽了,短期內以風聲緊為由,說什麼也不肯到近海交易,更別說讓他送貨到6上去了
相比之下,其他諸如皮具、絨毯、帳幕、酒水、於糧、醬料於菜、內外藥物等常用之物,基本都是本家工坊能夠提供的,直接將庫存挪用過來,或者從關係商家呼叫就是,成本也不是特別高。
話說回來,
這種偏重守禦陣容的關鍵,是培養各隊進擊配合,以及野外生存和自持能力,處於某種原因,我對於所謂陌生友軍的節操和番號紛繁的大軍後勤體系,不敢抱有太大的期望值,所以求人不如求己,準備工作做的充分一些,總是沒大錯的。
況且這次出戰不是以出生入死追求戰功為目的,而是重點在於戰地歷練和大軍環境的薰陶,幾乎每個人都被不知了些感想和心得的日常任務,
在這過程中,若是有好的苗頭和種子,回來後我就會想辦法安排他們到講武學堂,或是武學的其他附屬院學去,進一步接受成熟體系的系統科班教育。
在人事安排上,因為專長的緣故,伯符被委以重任,留下來看家,兼負責協助謎樣生物繼續掌控局面,
籍著廣府地下勢力大洗牌的混沌局面,我也重組和整頓了我家的外圍勢力,伯符名下的那家被命名為保全社的義從社,用來作為本家暗中執行力量的雛形和身份掩護,和報更隊那些半公開化的武裝力量分離開來。
而從第五平那批追隨者分出來,安排到一家小抄行的名下,方便各種社會見聞的收集和調查,以及簡單分析;而作為從屬關係的,那些藩生子和地骨皮構成的前市井活動人員,則寄名在一家新買下下來的快腳行名下行事,
快腳行,最初起源於西京,專門負責給人跑腿和傳遞訊息,信譽好的也替商家在遞送一些物品,乃至一些郵驛信件什麼的,可以比較便利的走街串巷,出入各種場合和人家之中,就算打聽訊息而不容易受人懷疑。
進而徹底從我明裡暗中的正常產業中分離出來,好脫離各種於系和嫌疑,所謂規避風險和利益牽扯的舉措。
這樣下來,一個分析統計,訊息探查和行動力量三分的結構就基本成型了,雖然還是比較簡陋,左右不過十幾號到幾十號人而已,但是基本的架子和章程搭起來,很多東西可以慢慢填充和完善進去
而其他人都被我儘量帶了出去,好對南朝特有的戰爭模式,有一個直觀的瞭解,這次大軍雲集,可謂是一個難得的機緣,就連韓良臣這樣有點眼高於頂的人物,也不例外。
像韓良臣以總教習的身份,兼領第一教導隊主官;風捲旗為步軍都頭,統領白兵隊和矛隊;第五平為隨軍參贊,燕九兒則成了斥候隊長,崔屠子做了軍中的總伙頭,錢水寧是騾馬隊兼伕役頭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而所有銃隊由我名下直領,等到了戰地再按照需要配屬給他人,其中六個隊頭和佐副有四個都是我藩生子,另外兩個是親近國人出身,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可以保證從容指揮的相對可靠性。
不出意料的是,數日之後,被說服的辛稼軒也拿著薦書,加入了我的麾下,自然受到我的熱情歡迎,那位太尉家神通廣大的6小姐,直接給他搞了一個仁勇校尉的誥身,直接作為我的副手,贊畫襄佐營中庶務。
一起同來的還有八位來自武學的教習同僚,其中有五位已經明確的意向,打算籍著這個由頭,投入我麾下以家臣的身份領受食祿,只是先前短期內,還暫時沒法放下武學之中的事務而已,正好籍著這個機會下定決心。
另有七十多名打著軍前見習的旗號過來,已經是武學末期的高年級生員,就完全是意外的驚喜了,因為其中修習馬、步、射、工、淄諸預備科皆有,算是頗為全面的一個群體。
當然我更懷疑,這其實是那位6小姐為了幫村自己的情郎,不至於勢單力孤,而動用家裡的影響假公濟私的產物。
但不管怎麼說,這對我是好事居多,作為廣府武學三所預備學堂之末的講武東學,這些年無論是升學率,還是擇業率都不盡人意,變成不得志者閒投之地,生源和投入都日漸窘迫,對於在學師生的壓力,也與日俱增。這幾年因為生計或是家業供養不濟,中途輟學歸家的,也時有耳聞。
在這種情況下,接受伸出的某隻橄欖枝,投入某個外藩家,做一個新進的家將、家臣之屬,也不失為一個折中的出路,或是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特別是這個藩家看起來充滿潛力和後勁的情況下。
當然了,若是有可能,我巴不得把武學的全部牆角都挖過來才是。不過目前還只能是難以實現的妄想,就算是眼下這批人,能夠截留下一半來,對於急缺正統出身計程車官和基層軍官的我來說,那也是一大筆收穫。
然後我決定,以善用專長為由,將他們大部分人都安排到白兵隊,射生隊和矛隊這樣的傳統序列中去,僅少量表示出投效的意向的,才放到我的第一教導隊裡來,進行磨合和適應,也算是一種考驗和觀察。
經過一段時間的表現和相處之後,再將其中看起來比較可靠的人選,吸收到六隻銃隊中去,算是作為自己人來重點培養。
這樣下來,從另一方面說,也能滿足某些上位者,暗中摻沙子和安插沿線耳目的需要了把。
然後是制定他們的薪餉和撫卹標準,簡便易行的賞罰規則和日常操條,確保基本的令行禁止,編列各種情況的預案和注意事項,非如此不足以凸顯,我潛移默化的個人色彩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