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大龍的意思是,唐婉兒給的工錢太高,他怕僱太多人來幹活會讓唐婉兒種田不但不會賺錢,可能還會虧本。
他們已經拿了那麼高的工錢,就算以後再苦再累,他們也心甘情願。
還有一個就是他們心裡自私的想法了。
放眼整個天下,有哪個地主願意花這麼高的工錢去找傭工?
像這麼高的工錢,他們希望一直能賺下去。
想要一直都能賺這麼多的錢,惟一的辦法就是不能讓唐婉兒這個小地主虧本,得讓她賺多多的銀子,只有她一直賺了,他們才會有一直有銀子賺。
唐婉兒的心裡有一陣感動。
人心換人心,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十一世紀,有很多老闆抱怨自己的員工不上進,不懂得感恩,只知道要錢,不知道多幹活,一旦有地方給了比這裡更高的工資,他們立刻選擇跳槽走人。
唐婉兒覺得這些老闆也該好好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自己對員工太過於苛刻了。
可能有一些員工存在人品問題不懂感恩,一旦有了高枝兒立刻就毫不留情地飛走了。
但是大部分的員工是因為工資達不到自己所預期的那樣,認為自己的付出與收入沒有成對比,因而產生的消極怠工行為。
唐婉兒認為,自己在吃肉的同時也給自己的員工適當地喝些肉湯補充一下營養,後面所產生的收穫效果也一定不會讓自己失望。
她就是這麼做的。
唐婉兒雖然沒有種過地,但是最起碼的一點小常識還是有的。
上一世的她從書上也知道一畝田地大概可以收多少斤小麥或者水稻。
當然,在這個雜交稻還沒有開始,我們的袁爺爺也還沒有研究出來新品種的朝代,一畝地的糧食產量要比二十一世紀要少很多斤。
唐婉兒算了一下賬,如果她這三百畝田地單單種小麥或者水稻的話,按照現在的畝產量來算,於大龍說的沒錯,她給的這些工錢,再要求多找幾個人來幹活,最後可能最多也就保個本。
想要盈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唐婉兒也有她的打算。
如今這兩年,她這三百畝田地賺不賺錢她都無所謂,哪怕就是虧些本,她也不在意。
就當這兩年養幾個自己貼心的人了。
以後她會需要這些人幫著她將田地種好、種大。
她自有她的打算。
這三百畝地,她花分了三塊。
五十畝種玉米,二百四十畝種水稻,剩下的那十畝她準備做成恆溫的暖房來移種她天井裡那些名貴的花草。
京城裡有錢有權的人多,這些名貴花草也肯定會受青睞。
她本不想種水稻,將那二百四十畝的田地跟那五十畝一樣全部種上玉米,憑直覺,她的這些玉米要是種出來拿上街去賣嫩玉米,一定會大有市場。
但是很不幸,她的玉米種子不夠。
所以,只能先種五十畝,後面等明年有種子的時候再全部種上玉米。
如果不出意外和天災的話,這三百畝玉米一定會讓她賺個盆滿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