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得張元豪然之詞,回想張元如何有勇有謀,擊敗強大的董卓,又將自己逼降,新降的張濟,心中是感慨萬千,眼神流露著更加強烈的歎服之色。
當天,張元盡起三萬大軍,浩浩蕩蕩南下,直取長安。
此刻的董卓,已收縮中原所有兵力,固守長安,張軍一路南下,兵不知刃,連克鄢陵等數城,不出三日,兵鋒便進抵長安一線。
數日間,張元便令冉閔和張濟,率領鐵騎之師,掃清了外圍諸縣,對長安城完成了包圍。
根據長安中的細作情報,董卓留守長安之兵,尚有七千之眾。
張元以三萬之師,近乎於五倍的兵力,本是足以攻下長安,唯一讓張元有所忌憚的是,董卓在南陽宛城一線,還留有六千兵力。
董卓本是為了防範韓遂,命張濟率六千精兵,鎮守於宛城。
而根據細作情報,董卓為了全力固守長安,已派出使者,派人往南陽召張濟回師長安。
一旦張濟這支生力軍抵達,就能跟長安中的董卓主力,形成犄角之勢,那時張元想要集中兵力進攻長安,就要困難長安。
一旦長安久攻不下,拖到袁紹一統河北,張元原本一路順利的形勢,就要發生逆轉。
絕不能讓張濟這支兵馬離開南陽。
休整兩日,張元召集麾下文武,共商南進長安之策。
張元便與眾謀士們一商議,遂用高熲之計,派觸龍這個大忽悠,再次前往涼州,說服韓遂發兵北上,襲取南陽,務必要將張濟所部拖住,使其無法回援長安。
計議定下,觸龍遂帶著一張舌頭,鉅額的錢財,抄小路直奔涼州。
張元則暫時按兵不動,對長安圍而不攻,等著南陽方面的訊息。
十天之後,有利的訊息,終於從南面傳回。
觸龍果然不負他期望,憑著一張三寸不爛之舌,對韓遂曉以利害,說服了韓遂起數萬大軍北上,前去爭奪原本就該屬於他的南陽之地。
韓遂一出兵,意味著南陽的六千兵馬,就此被拖住,無法再援救長安。
這一下,張元終於是放寬了心,可以放心大膽,集中全部兵力,發起對長安的圍攻。
長安城堅糧足,董卓又武略過人,就算可以放心大膽的強攻,也非短時間內可以攻下。
張元已經準備好了十二分的耐心。
他先發大軍,不到四日時間,在長安四圍修築起了兩道壁壘,相當於在長安外面又修了兩道新的城牆,以斷絕長安與外圍的聯絡。
長安所在的潁川乃富庶之地,更有數處屯田地,除長安之外,諸縣所積之糧也極為豐厚。
張元兵多將廣,士氣旺盛,無外顧之憂,又有富庶的潁川,可以戰養戰,完全已不得擔心糧草後勤的問題。
大軍圍城時,數以百計的“天雷炮”,也在源源不斷的被運往長安前線。
這種天雷炮,實際上就是投石機,在經過墨翟的改進後,射程和威力大大增加,攻城的威力大大提升。
這投石機每發一彈,猶豫天雷轟鳴,震天動地,故被張元命名為“天雷炮”。
張元早在一月之前,已經命墨翟在後方大規模監製這天雷炮,只為今日攻城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