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進到廟裡去,楊凡帶著九月朝南邊山腰的天師洞而去。沿著南邊一條長滿雜草灌木的彎曲小徑,慢慢向下行至洞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天師洞周圍已被鬱鬱蔥蔥的樹木所覆蓋,如不是行至洞口,隔遠是看不到這個洞口的。天師洞的洞口高有三米左右,寬有五米左右。這個洞有多深,沒人丈量過。以前小時候來天師洞時,也沒有進入太遠。只走進了十多米,就感覺寒冷刺骨,不敢再往裡走。
當地傳說,在倭寇入侵時期,這個洞裡最多的時候藏了有一千多號人,也不知是真是假。
帶著九月往裡走去,洞內比洞口要小一些,往裡走了幾米,就變成了一米多寬,兩米多高了。慢慢往裡走著。外面的光線照不進來了,裡面變得暗了起來。不過這對楊凡並沒有影響。楊凡早就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的環境中視物如晝了。九月也沒影響,因為狗狗本來就可以在夜裡看清東西的。
洞裡的空氣還挺新鮮,沒有一點異味。看來這洞也沒有被什麼野物佔過。聽著淙淙的流水聲,楊凡慢慢向裡走去。再走了幾步,就是一個拐角。轉過這個拐角,裡面就徹底的黑暗了。
用手摸了摸洞壁,很乾燥。明明地上還有一條小水溝,流水淙淙,也不知道為什麼洞壁卻顯得乾燥。
再行進幾米,氣溫開始下降。還有絲絲涼風風過。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吹來的。楊凡決定把小時候沒有探索完的部分全部探索一遍。
一直往裡又走了四五十米,左拐右拐的,也不知道現在的位置位底是在哪裡。如果不是對自己這身實力的自信,楊凡還真不敢進到這裡來。這裡的溫度已經快降到零度了。但還是顯得很乾燥。
看著這裡的空間又在變大了,楊凡在想是不是快到底了。也不心急,繼續向裡走。約莫又走了十來米,裡面的空間豁然變得大了起來。這裡是一個差不多有一個籃球場大的空間,高度超過三米,裡面空曠無比。只在靠著一邊洞壁的位置有一個圓形的石桌,石桌周圍擺著幾個圓形的石凳。離石桌兩米遠的地方有一張石床。說是石床,就是一整塊的長方形大石頭,長有二米左右,寬一米五左右,高也差不多是六十公分高,上面非常的平坦。整個石床和石桌石凳完全看不出人工雕鑿的痕跡,渾然天成。
在這個洞穴的另一邊,有一口一米見方的小池子,也不知道有多深,池子的一邊有一個小缺口,有水從這個缺口流出,流入邊上的一條小溝,一直向外流去。看來在進來時看到的腳邊小溝,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順著洞壁走著,把整個洞穴走了一圈,再沒有發現別的什麼東西。
傳說這裡是張良修道的地方,不應該如此簡陋吧。楊凡心裡想著。但後來轉念一想,古人修道講究個清靜,不沾紅塵之物。在艱苦的環境中錘鍊自己的精神意志。這裡如此簡陋也可以理解吧。
也有可能當時這裡並不是那麼的簡陋,待張良修仙有成,飛昇而去時,把這裡的東西都帶起了。或者是張良的後人來取走了也不一定。誰知道呢?無法探究。
讓九月自己在這裡瞎溜達,楊凡盤膝坐在石床上,開始執行起自己的功法來。這一執行真氣,楊凡發現了異常。
真氣行走一個周天,從外界融入體內的靈氣比在屋後的大峰山頂時吸入的靈氣要多一倍。這個發現讓楊凡感覺有點驚喜。
看來傳說這裡是張良的隱居修道之處,還真是有點道理。最起碼在這裡修煉,要比在外面的效率高一倍。要知道,楊凡在家附近的山裡可是找過多個修煉的地方的,都是跟在大峰山頂差不多的水平。
這個環境放在古代怕不是一個小洞天了。楊凡覺得自己以後可以到這裡來修煉真氣了。起碼會讓自己的進步更大一些。
接著執行真氣,也不知道執行了多久,經脈傳來了絲鼓脹的感覺,才停了下來。楊凡用心的感覺了一下。下丹田中的水團起碼增加了一顆綠豆大小的分量。
<!17k>
喜歡從末法時代啟航請大家收藏:()從末法時代啟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