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不投票的你們贏了。待會兒還有一更。)
“都是學宮附近的村莊裡的孩子,我見他們時常在學宮周圍晃悠,就讓他們也來了學宮,我都說好了,過了暑假,他們都來學宮上學。”
“年初招生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願意來?”扶蘇沒想到周圍就有這麼多適合上學的孩子。
“這些孩子都十三四歲了,家裡都有田地,在家裡正是幹活的年紀,誰願意上什麼學啊。”楊建滿不在乎道。
“沒有跟他們說管吃住嗎?”
“當然說了,連獎學金都說了,但這種好事他們父母是不願意相信的,情願孩子在家裡種地,這樣才踏實,如果不是有縣衙的人跟著,我們都被人當成騙子了。”楊建說起年初的招生,似乎還有不好的記憶。
扶蘇默然無語,看來要搞教育不僅是嬴政的觀念有問題,就連普通的平民百姓也都不相信,這還是在咸陽周邊,如果是更遠的地區呢,想招個學生恐怕更加困難,像酈食其這樣主動送弟弟來學宮的倒顯得很是另類。
看來自己想透過學宮來培養自己有用的人才的計劃暫時是不可行了,這是個水磨工夫,只能慢慢堅持,等到學宮名氣傳了出去,或者自己將來能使用行政權力的時候,就方便多了。
“你繼續玩吧,我去學委那裡看看。”扶蘇與楊建告別。
按張蒼所說,來學宮的人,自從學宮四分之後,有減少的趨勢,他們發現即使不在學宮,照樣能把自己的文章送來學宮稽核,他們何必就待在學宮寫文章呢,如果不能在學宮白吃白喝,倒不如去嬴政的招賢館或者公卿的府上去做門客。
學術委員會在學宮裡邊,緊靠著一個小山,由幾座依山而建的小樓合起來組成,扶蘇進到最中間的那座小樓,門衛小夥看到是扶蘇,倒也沒有阻止。扶蘇進門就看到了一排排擺放整齊小冊子,扶蘇走過去,拿起一本,紙質不錯,白色的封面,黑色的“學報”二字,是《學報》第一期。
扶蘇翻了一遍,並沒有什麼文章,只有發刊詞和學宮、學術委員會和《學報》的介紹,然後刊登了《弟子規》和《千字文》就結束了。
扶蘇放下《學報》,在小冊子裡翻找一番,看到了第二期,沒有找到第三期,不過這也讓扶蘇欣喜不已,直接翻到目錄頁,很是滿意。
第二期的《學報》終於開始幹正事,裡邊有幾篇文章,讓扶蘇眼前一亮。
第一篇文章是法學教習程捷寫的《論《道德經》與韓非思想的淵源》;第二篇文章是一個叫齊山的作者所寫,題目是《孟軻與荀況對儒學思想的異同》;第三篇文章是胡非所寫的《許行的治國理想及其實踐》;第四篇文章倒是沒什麼出奇,是董遷一人所著的《百家姓》。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學宮的訊息,姜煥接替廖智成為語文教習,衛林、孫立接替張蒼、司馬毋惲成為術學教習,公輸明、公輸天接替成瞿和公輸連成為勞動學科教習;某某接受學宮聘請,為學宮編撰社會學科的教材;學宮放暑假及開學日期等。
扶蘇將手中的書放下,抬步往二樓廖智的辦公室走去,結果廖智和其他人的房間,都是緊緊關閉,根本無人應答,成瞿忙著墨家的事也就算了,怎麼其他人也都不在。
“廖智他們人呢?”扶蘇問門衛道。
“都在隔壁樓裡大會議室呢。”
扶蘇這才放下心來,快走幾步,到隔壁的小樓。
扶蘇推開會議室的們,見眾人都把頭埋進了厚厚的紙堆中,不時的有人抿一口茶水,“嘩嘩”的紙張翻動的聲音響個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