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七是土生土長的乾國人。
對於自己的故土,他的記憶更多停留在貧瘠的土地,好鬥的人民上。
貧窮是烙印在骨子裡的。
以至於很多年後的今天,他都有換糧食的習慣。
把上好的稻穀、麥子,換成更加便宜的糧食,以確保留夠過冬的口糧。
不過今年,他發現換不出去了。
家裡的敗家子楊小七,已經開始拿稻穀去釀酒了。
還說米酒更好喝。
是兒子飄了?還是苦酒它不好喝了?
楊七憤憤的在家罵兒子敗家,並偷偷把餐桌上的苦酒換成米酒。
兩杯酒下肚,兒子還沒回來。
這讓他更加憤怒,他發現自己的兒子不聽話了,開始有自己的思想,開始要幹很多事情。
一切都是從都城開設學宮的那天說起。
楊七記得,那天,他跟兒子去城裡買種子。
遠遠的聽見街口在放鞭炮。
出於人類本能的好奇,他帶著兒子擠進了人群。
就看到一個極為方正儒雅的男子,正在那裡說著儒道怎麼怎麼好。
後來,又來了一個老者,兩個人就打起來了。
楊小七看他們打架,想起律法規定鬥毆要處罰,立刻上去提醒。
他這一說話不要緊,竟然被兩個人似餓狼一般盯上了。
兩個人就又打了一架,聽說是為了爭當楊小七的老師。
後來老者勝了,收了楊小七當徒弟
還給他起了一個名字,叫楊鍾愷。
楊七不懂什麼意思,反正他兒子現在天天不著家,就跟一群號稱墨門的人摻和在一起。
還總有一個病懨懨的,坐輪椅的年輕人,來家裡蹭飯。
說是他師兄。
楊七想到這裡,又是一杯酒下肚,有些酒意。
“到底是人老了。”
楊七感嘆一聲,也不收拾碗筷,躲到炕上去睡了。
朦朧中,他聽到兒子與病懨懨年輕人的對話。
“十月月初六,初七...”
“誅殺...”
“玉明公子...”
楊七聽到這些話,嚇了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