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其實都是三、四期臨床實驗的範疇。
對於公眾來說,這些後期臨床實驗似乎更加重要,不過實際上,二期臨床實驗才是一個藥物能否成功的重中之重。
最早的動物實驗,是藥品研發的一個大過濾器。
二期實驗則是第二個。
它的成功率往往不超過30。
七成的新藥會被淘汰,前期投入的海量研究經費也會隨之打水漂。
而透過了二期實驗這個大過濾器的藥品,其實已經證明了自己的有效性和初步的安全性,總體來說距離成功比較接近了。
三期實驗基本就是二期實驗的延續,同樣嚴格遵守隨機分組、安慰劑對照、雙盲實驗這一原則進行,只是參與實驗的人數更多,將會達到數千人的規模。
由於需要的實驗人數很多,僅僅依靠小規模動員已經不可能找到足夠多的實驗者了。
因此三期實驗往往會透過醫院向全社會徵集志願者。
有時候你上醫院看病,大夫說不定就會向你介紹類似的實驗。
一般來說,透過二期實驗的藥物,安全性已經比較高了。
同時參與實驗的獎金也比較可觀。
不少病人還是願意一試的。
至於說四期實驗,正如前文所說,那是藥品上市開賣之後的事情。
這個時候藥檢部門還會要求研發單位和醫療機構繼續做相關統計,進一步證明這個藥用在大人群當中有什麼副作用,有什麼治療效果,在劑量上做什麼調整。
這個四期實驗的週期就會相當漫長了。
明白了一至四期藥物實驗各自的作用,也就明白了,為什麼當張子凡宣佈兩種新藥進入三期實驗,並向全社會徵集志願者時,大家的驚訝了。
因為不聲不響的,這位張院長在辦起一所大專院校的同時,居然又搞出一家生物公司,而且兩款新藥居然都已經成功了一大半了。
對於這樣的操作,大部分一輩子在本專業領域內打轉的醫療工作者已經不知道說什麼好了。
要說人家張院長不務正業吧……
辦個學校,五大天王同時站臺,你很難想象這個不足百人的醫高專會辦不下去。
辦個企業,隨隨便便就是兩款新藥即將問世。
國內新藥是怎麼個情況大家都心知肚明。
只要能夠成功,不求比國外同類藥品強,只要別差太離譜,那都是貨真價實會下蛋的母雞。
要知道,據說某中成藥藥企老總,可是有花費4000萬元送女兒赴美唸書的事蹟的。
一時之間,大家看著張子凡的眼神,都有些發紅了。
不過正所謂好事成雙,王炸成對。
張子凡很快便讓坎貝爾,操著彆扭的中文,宣佈了全場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訊息。
那就是不經胚胎幹細胞階段的,體細胞自主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的輔助生殖新技術研發成功,並在浩然醫院輔助生殖中心試用。
這個拗口的名字,配合著坎貝爾拗口的中文,讓還沉浸在猜想張子凡未來身價的眾人,一時之間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直到坎貝爾開啟精心準備的ppt之後,臺下才一片譁然。
張大院長打算靠兩個新藥恰飯?
我們還是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