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人體來說,最有效的濾過器官就是腎臟了。
腎臟內部含有大約300萬個左右的腎小球。
腎小球像一層濾網一樣,然後血液經過腎小球濾過,比較大的分子,比如蛋白或營養物質就不能透過這個濾網而留在體內。
而比較小的有毒物質,比如尿素氮、肌酐和胍類物質,就可以透過篩網而濾過進入腎小管之中,水分也可以透過濾網而進入腎小管質中。
張子凡並不是專門的泌尿科外科醫生,即便是泌尿科外科醫生,如果不從事基礎研究,也未必能將腎小管的膜解構弄清楚。
因此,張子凡必須要有實物進行參照。
老刀的刀很快。
很快,患者的腹腔便被開啟。
由於長時間的擠壓以及毒素的作用,張子凡看到的是極其糟糕的景象。
患者的腎臟已經趨於衰竭,除了少量腎單位還在垂死掙扎,其他的部分都開始壞死變性。
【解構!】
張子凡小心翼翼地避開尚有功能的腎單位,對壞死組織開始細胞水平的解構。
腎臟組織在短短時間內雖然開始壞死,但這並不意味著裡面所有的細胞、所有的結構都已經失去生物學活力。
張子凡將其中尚有活性的一些腎小管解構進行觀察和收集。
腎小管的濾過膜為三層解構。
內層是富含毛細血管的內皮細胞,基本上只能阻攔血細胞這樣巨大的物體透過,重要性較低。
外層是上皮細胞,主要起保護作用,其上的裂隙膜兼具一定的超濾作用。
而真正重要的,是濾過膜的中層,這是一層非細胞的基膜,是濾過膜的主要屏障。
基膜是由水合凝膠構成的微纖維網結構,水和部分溶質可以透過微纖維網的網孔。
而張子凡所要學習的,正是這些纖維蛋白的排列的結構。
這種結構是生物億萬年進化出來的複雜結構,人造半透膜對其進行模仿,但在某些生物學效能上,始終無法超越。
接下來,問題就變得很簡單。
張子凡需要尋找材料,對腹膜進行加厚,增加這樣的膜結構。
材料從哪裡來?
患者的腎臟已經大面積衰竭,剩餘有活性的膜結構不足110。
人體兩側腎全部腎小球膜全部展開的話,總面積估計在1.5平方米以上,這樣大的濾過面積有利於血漿的濾過。
而張子凡至少要找到13大小,也就是0.5平方米的纖維膜材料,才能初步代償損失的腎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