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凡和朱建南一起,剛剛給一名68歲的老人完成盆骨骨折的手術。
從完成手術數量的角度來說,這次救災當中發揮作用最大的,其實並不是張子凡本人,而是加入浩然團隊後一直默默無聞的老刀朱建南。
比起孔祥來說,朱建南的留學背景和博士學歷毫無優勢。
比起袁強、包廷偉等人來說,朱建南年近四十,在成長性上也並無優勢。
但就是這個平日裡嘻嘻哈哈,有點為老不尊的傢伙,在短短兩天時間內,完成48臺手術,檢診病人分類383人,堪稱是手術檯上的鐵人。
蘇聯人那套醫學,和他們的裝置一樣,講究一個傻大笨粗、野蠻粗暴。
朱建南師從二毛,自然也帶有這樣的風格。
簡單來說就是路子廣,膽子大,什麼手術都敢做,都能做他七八分樣。
這也是為什麼朱建南能成為急診科裡有名的救場小能手的最主要原因。
在災區的緊急救援中,更是將他的這種能力無限放大。
以至於,整個臨時醫院,無論是浩然醫院的醫生,還是南坪醫院的幾個醫生,沒有一個人能跟上朱建南的手術配臺。
除了一個人,那就是張子凡本人了。
雖然張子凡只有頭頸外科和顯微外科兩項職業技能分別達到a級與a級,但本質上,張子凡也和老刀一樣,是個多面手。
畢竟浩然醫院如今也算學科門類較多的綜合醫院,張子凡很多學科的知識儲備都達到了e級左右。
再加上外科系統多有相通之處,因此在手術檯上也能有比較高超的發揮。
如今,老刀對於這個自己從前無意間認識的小網友已經佩服的五體投地了。
他遇到自己獨立完成有困難的手術,就會請張子凡共同參與。
就算張子凡對於某些術式不熟悉,但只要自己仔細說明,這位張院長總能很快領悟,甚至創新出一些手術方法,提高手術質量。
這一臺盆骨骨折的病人也是如此。
這位老人因全身多處外傷住院,之前朱建南已經對其肋骨骨折、血氣胸進行了處理。
但是盆骨骨折是骨折固定術中難處理的一種。
盆骨形狀不規則,難以採用常規的堅強內固定術式。
朱建南找到張子凡一起上臺,進行攻關。
最終,張子凡選擇在【悍馬醫療戰車】上面進行手術。<icroct的掃描引導,為移位c1型骨盆骨折進行微創手術,全程時間45分鐘,腹直肌旁小切口僅4.5厘米、出血不到100毫升。
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是因為之前熊景山團隊帶來的一批血漿已經接近告罄。
理論上,每輛【生命救護車】上都有血液採集系統,可以作為臨時獻血車,保障傷員的血液供應。
不過這是下策。
因為【生命救護車】上的血液透析,也就是血液過濾系統,如今已在滿負荷運轉,為各種腎衰病人、高血鉀症病人維持血液健康。
現在已經沒有多餘的能力對採集來的血液進行檢驗、過濾、分離等操作了。
簡單來說就是用血安全得不到保證,不到萬不得已,張子凡不打算冒此風險。
他選擇透過改良手術方案,減少手術出血的辦法,堅持待援。
……
18時30分,振奮人心的訊息傳來。
國道544線的疏通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救災小組主體正式進駐災區。
在此之前,除了熊景山率領的先遣救援隊外,已經有陸陸續續二十多支救援隊伍進入災區,奔赴武隆縣、天禮縣、祝澤藏族自治縣等受災鄉鎮進行救災。
但這一次的意義與之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