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解剖面神經的時候,張子凡給出了一些建議,以防止患者出現面癱、面神經麻痺等症狀。
除此以外,就是在手術半程的時候,張子凡叫停袁強,給他換了電刀。
這個黑人大媽的脂肪層實在太厚,使用普通電刀油水太多,藍色裝備【無煙電刀】在此時意外的好用。
……
大約一個小時候後,腫瘤終於完整切除。
張子凡仔細檢查了一下,袁強在切除腫瘤及其周圍腮腺組織之後,還給病人保留大約一半的腺體功能,損傷可以接受。
再探查了幾個前哨淋巴結,確定病人的腫瘤細胞併為透過包膜轉移,省去了不少麻煩。
留下袁強繼續縫合,張子凡伸了伸腰,走出手術室沐浴更衣。
……
洗了一個熱水澡,張子凡感覺神清氣爽。
果然指導別人做手術,比親自上陣要輕鬆多了。
躺在換衣間的長椅上,享受著事宜的溫度,讓人忍不住想要小憩一一會兒。
張子凡不得不承認,這裡的工作環境確實比國內舒服多了。
在國內,為了方便群眾就醫,大醫院一般都是建在城市中央。
城市中心地帶,公共交通方便,人流密集,就算是外地病人前來就醫,也不容易迷路。
但這樣分佈的醫院也產生了許多問題。
首先就是停車難。
不僅僅是病人停車難,本院職工停車也非常困難。
另外一點,就是大型醫院的醫療面積相當緊缺。
對於很多醫生來說,擁有一個獨立辦公室簡直是奢侈的事情。
甚至很多科室,連一個公共會議室都沒有。
就拿附一醫院口腔中心來說,他們原本是有一個示教室的。
直到某一天主管醫療業務的副院長,無意中遛彎發現了這塊寶地,立刻兩眼放光。
於是口腔失去了示教室,醫美中心多了一間門診手術室。
醫療空間作為一種資源,就是如此緊缺。
相對來說,美國的大醫院基本都在郊區,土地要寬裕得多。
加上病流量又小,因此醫院不用造那麼高的樓,空間也會寬敞得多。
而浩然門診部,所處的位置不算市中心,但也算不上是郊區,這讓張子凡不禁有些擔心,未來的土地儲備是不是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