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構成的三要素分別是建築功能、物質技術條件和建築形象。
建築形象通通俗地解釋就是建築外觀造型,立面風格樣式,在廣大農村要麼就是傳統民居的風格,要麼就是仿西洋的別墅。
和地標性的建築不同,民宅的建築造型總是方正的,規則的。
而物質技術條件更好理解,就是建築材料和施工技術等。
從過去的木材料、磚石發展到現在充分使用的鋼筋混凝土,以及少部分人選擇的鋼結構,這三大型別就是通常使用的材料。
施工技術則因人而異,因裝置條件而異,這也許是城市和農村最大的差別。
山路曲折,大型機械裝置難以入場,以及造價成本較低,令農村的建築施工技術要比城市低許多。
這兩者受到客觀實在的制約。
所以三要素裡,最重要的還是建築功能,這是建築的基石。
在過去,農村建築的功能構成無非就三種,一是居住使用,如廚房、臥室;二是祭祀祖先,必須要有堂屋;三就是儲藏,糧食收回家要有地方存放。
而現在,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的生活方式也逐步發生變化。
大部分人遷徙到城市生活,逢年過節還是要回到農村老家過年,一個大家庭子女眾多,就需要更多的臥室和更大的餐廳來休息和吃飯。
不管有多少因素,人類一起的活動都是圍繞著衣食住行在進行,房屋的功能也不例外。
只不過每個家庭的人員構成不同,對精神世界的需求也不同,作為精神寄居的住宅,對其要求也不相同。
陳才厚育有一兒一女,女兒嫁到了外省,基本上不會回來。
兒子陳久豐倒是一個狠人,前後娶了三個媳婦,每個都給他生了一個兒子,第一個跟著前妻,後面兩個都跟著陳久豐生活。
重修老宅是陳才厚的願望,更是兒子的想法。
因為陳久豐的戶口是居民戶口,已經遷到了城裡,按國家對宅基地的規定,如果陳才厚活著的時候沒有建新房,那麼以後陳久豐想修是萬萬不可能的。
雖然陳久豐說這事讓他來全權負責,不用陳才厚操心。
老人還是想盡一份自己的力量,參觀了周圍的建築,覺得黎仕彬家的很是合意,這才委託黎仕彬給自己介紹了衛煌。
陳才厚在心中盤算,認為女兒雖然常年不回來,總有回來的時候,必須給她留一間臥室,自己兩口子自不必講,兒子那裡至少要四間,再給訪客預備兩間,至少要八間臥室。
除此之外,堂屋、烤火屋、廚房、衛生間之類的自不必說,兒子喜歡喝酒,還得有一間儲酒的儲藏室,再給孫子留一間寫作業的書房……
陳才厚有了修房的念頭之後就算計著這些種種,此起衛煌問起,他又重新盤算了一次,合計好之後一一告訴,又徵詢衛煌的意見,看自己有沒有沒有考慮周全的地方。
作為使用者,衛煌一般都是遵重他們的需求,不會胡亂提建議,回道:“主要是你們自己使用,如果你的場地夠大,有富餘的空間,可以設計其他房間備用。”
“你計劃修多大點地面積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