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煌想不通紀沛林是怎麼想的,自己說不會做這樣的專案,又鼓動衛煌去做。
不管他怎麼想,衛煌自己心中還是想做的,只做建築每平方米收五塊錢的單價也不算拉低市場價格,最要緊的是能圓衛煌心中有一個夢想。
衛煌希望自己能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為了在這個改變中提高自己,能多積累經驗,便於以後回到家鄉之後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經驗去建設家鄉,讓農村變得更好。
農村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再不改變,鄉村就會死亡,這個國家的發展一定會走向畸形的階段。
衛煌總覺得這個快速發展的世界存在隱患,說不清道不明,或許是因為農民的基因,每次回家的時候,看到家鄉的田土荒廢著,他就十分不安。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充裕的世界,不缺吃不缺穿,各種娛樂活動也紛繁精彩,人們可以透過外出打工,做一些相對於種地而言輕鬆許多的工作,在不被風吹日曬雨淋的前提下賺到更多的收益。
在大基建提供的便利交通和延伸的發達物流支援下,我們可以在超市買到優質的大米和蔬菜,所以大部分農民都覺得種地是一件收益不高的事,而進行放棄。
留在農村的只有上世紀的老人,他們經歷了吃不飽穿不暖的年代,還珍惜著腳下的土地,掙扎在熟悉的黃土之中,然而他們的力量又是有限的,耕種的土地也越來越少。
外出打工的人賺了錢,開闊了眼界,知道知識的重要性,就想著把孩子送到城裡讀書,於是有人開始在城市買房。
所有人都有攀比的心理,有人開了先河,就有人前赴後繼跟在他們身後,把根紮在城裡,開始放棄故土,讓老宅荒廢。
雖然荒廢的老宅還不算多,但長久下去,農村必然留不住人,即便為了宅基地的保留而修建了許多新房,都只是空巢而無任何價值。
物極必反,而盛極必衰,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過去城市剛開始發展,人們不斷湧入城裡,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爆發戶,也造就了大城市無數的靠租房而賺錢發家的房東,同時也給無數進城務工者帶來了極高的收益。
但城市建設已經發展了三十餘年,開始步入一個緩慢期,機會不再像以前那麼多,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越來越卷,日子過得越來越累,開始陷入迷茫。
此時的農村卻像改革初期的城市,百業待興,處處都是機會,需要的只是我們發現機會的眼光。
城市和鄉村就是一個二元對立的世界,彼此交纏,生生不息,你方唱罷我登場。
現在是鄉村的危機階段,也必然是充滿機會的發展階段。
需要做的事就是實事求是,以實踐調查為基礎去找準鄉村的具體特色,進行針對性的挖掘,讓鄉城煥發新生。
衛煌在大腦中理著思路,在網上搜尋著大松鎮的相關資料,又覺得自己有必要去找鄭雲松及村子裡的老人,對該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等進行更深層次的發掘,以設計出有地域特色的建築。
用成片的建築去營造當地特色的風景,再例用風景去打造詩畫田園,營造出悠閒的生活環境,讓更多的人愛上那片土地。
最起碼有了優美的環境,就能讓投資者看到前景,願意砸錢在這個地方進行田園改造升級,創造相關的農業產業,為當地的百姓帶去更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