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有許多典故,最出名的就是六祖慧能的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見性成佛。
吳清賢對此是極為推崇,但這《觀音自拜品》他卻實不曾聽說,畢竟身邊能一起溝通佛理的人太少。
衛煌得知《觀音自拜品》也不是因為自己對佛理研究有多深,而是同寢室有一個玩劍網3的室友,從他口中所知。
劍網3這個遊戲源於古代文化,裡面模仿傳統文化,有許多石碑,可以拓印書籍,其中有一套佛學相關的書籍名叫《佛藏拾珠》,或許是杜撰的經典。
其中就有《觀音自拜品》這一典故。
說的是有一個佛教徒走進寺裡,跪在觀音像前叩拜,他發現自己身邊有一個人也跪在那裡,那個人長的和觀音一模一樣。
他忍不住問:“你怎麼這麼象觀音啊?”
“我就是觀音。”那個人回答。
他很奇怪:“既然你是觀音,那你為何還要拜呢?”
“因為我也遇到了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觀音笑道,“然而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衛煌照實將故事講給吳清賢聽。
吳清賢聽了拍手叫好道:“好一個求人不如求已。你知道我為什麼這麼喜歡佛學嗎?就是因為它彙集了許多經典的哲理在裡面,你讀了之後會很受啟發,對於人生道理極有幫助。我們現在生活中很多人抑鬱,精神壓力大,其實只要多看看佛經,就能降壓減負。”
衛煌道:“是啊,除了科學是不斷向前不斷在開拓,在精神文化這一塊,現在的人已經無法超越古人了,古人已經將這些智慧全部總結完,我們很多人不曉得,其實就是古代的典籍看的少了。”
吳清賢道:“你這話一點都不誇張哦,就單是一本《易經》,現在的專家就研究不透,搞不明白裡面的玄機。”
衛煌道:“《易經》是玄學,一般人看不明白,但《道德經》就要通俗一些,六千餘字,一個浪費的都沒有,我也經常翻閱。”
吳清賢道:“《道德經》我也讀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兩人同行,邊聊邊走,就是把路放在了口中,走起也不覺得累。離開了觀音殿,兩人就順著山脈走到了另一座山的山腰,路邊有一個亭子。
吳清賢指著亭子道:“我們上去坐坐。”
亭子看起來很破舊,走到裡面,卻是水泥澆築,建成的時間並不長,只是處於山林之中,風吹日曬雨淋,加上鳥獸行於其中,又無人維護,就顯得破敗。
衛煌掏出紙巾,直接墊在凳上,感受山風撫面。
吳清賢坐下之後,掏出香菸,又點一支,走了這麼久,一直未得空閒,總算能休息,不能不抽。
吳清賢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就是王陽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我記得你在高中的時候,是出了名的才子,作文寫得很好,現在還寫不呢?回去之後要不要寫篇文章紀念一下?”
衛煌道:“很久沒有寫了,但今天出來耍這一趟,回去之後寫一篇遊記也是可以的。”
吳清賢道:“寫好了發給我看看。”
衛煌看著四野,群山延綿,煙籠霧罩,鳥啼蟲鳴,大自然是如此美麗祥和。
自從上了大學,就很少登山野遊,一門心思只在專業知識,無心其他,心境也有了極大的變化,不像從前那樣多愁善感。
這次是難得的一次體驗,有種找回初心的感覺,回去之後不管如何都要重新提筆,好好寫寫,爭取找回從前的自己。
吳清賢指著前方的山腰之上,隱約間顯現飛簷一角,指道:“那裡好像也是一個廟。”
衛煌見他煙抽得差不多,便道:“我們過去看看。”
出了亭子十餘米就進入了樹林間的小路,遮天蔽日的樹林將小路壓得逼仄,兩旁有許多工人修剪道路時留下的枯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