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人除了家常裡短,最愛聊的無疑是家國大事,對於國際形勢如數家珍,每個人都有一翻自己獨持的見解。
然而對於楠木渡的發展,卻並沒有多餘的話。
沒有人搭理衛煌,這讓他感到很沮喪,無論時間怎麼變化,歲月怎麼變遷,所有的人都選擇忽視了身邊的人、身邊的事。
或許是眼前的困境讓所有人都找不到出路,所以他們寧願選擇忽視,把眼前的一切當作沒有看到,就像鑽到草堆裡的鴕鳥,顧頭不顧尾。
衛煌的主動提問沒有任何人響應,他不得當一個忠實的聽眾,傾聽他們的閒聊,以從中尋求突破口。
然而車行半途,他還是沒有找到任何突破口,不得不保持著沉默,保持著哀怨的表情。
聽到耳中的一切都是那麼的沒營養,張家長、李家短,這家折雞被偷了,那家的女人偷人了。
唉,沒想到出來這麼久了,農村的事還是那些事兒。
衛煌的嘆息馬上吸引到了另一個同樣傾聽著整車乘客閒聊的中年人。
鄭知,年過四旬,身材清瘦,戴著黑邊眼鏡。
他對車上發生的一切都保持著深厚的興趣,努力地提煉著一切有用的元素,準備為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收集素材。
他特別關注著衛煌的反應,這個年輕人和整個汽車裡的氛圍顯得格格不入。
當看到衛煌失落地地閉上眼,他不由自主的換了一個位置,坐在衛煌身邊的單人座上,輕輕拍了拍正準備小憩的年輕人。
“小兄弟,我們聊聊?”
衛煌睜開眼,在腦中回憶了一下。
沒有任何印象。
“你好。”
“找人聊天,找不到,很困惑?”
“嘿嘿。”
“我們聊聊。”
常言道,主動獻殷勤,非奸即盜。
衛煌不得不認真打量起眼前的人,文質彬彬,儒雅大方。
衛煌的母親從小就在他耳邊唸叨,見人只說三分真,不能全拋一片真。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衛煌認可後一句,覺得前一句值得商榷。
如果不坦誠相待,又怎麼能交到真誠的朋友?
如果這個世界的人都是彼此防備著,那誰還敢勇敢地跨出前進的步伐,又如何到達成功的彼岸。
一個人的思維覺得著一個人的前境。
如果從小就養成封閉的思維方式,他很難突破眼前的桎梏,更難開拓創新,收穫勝利。
“認識一下,我叫衛煌,黑水縣經緯設計院的設計師,從事建築設計類的工作。”
鄭知微微一笑:“鄭知,不入流的作家。、”
“非常高興認識你。”
“見面就是緣份。”
“你想聊點什麼,我都奉陪。”
“什麼都可以。”鄭知停頓三秒,補充道:“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你這樣的。”
“什麼樣的?
“主動和年長的人搭訕聊天。”鄭知笑道:“就像我兒子。只和同齡人玩,說我們都是老古董,有代溝。”
“個體與個體之間都有代溝。”
“你看得很開,你學的專業就是建築設計?”
“中的,人的思維方式來源於他的生活環境,和學的什麼專業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