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蘇門答臘島被同盟國艦隊的全面佔領,印度尼西亞戰役也徹底宣告結束。
在進行了一個半月的印度尼西亞戰役當中,同盟國損失非常微小。
但是這個微小的損失,換來的卻是日本軍隊巨大的損失。
由於日本陸軍大本營一直拒絕對東南亞地區進行支援,所以說印度尼西亞的各個日本軍隊只能夠各自為戰,他們在同盟國戰役當中相繼被消滅掉。
截止到1940年的11月1號為止,印度尼西亞戰役當中同盟國一共陣亡了人,傷人。
這樣的傷亡比主要是因為同盟國如果受傷沒有被擊殺的話,那麼很快就會被救回來,只有直接被擊殺的人才會徹底死亡。
而日本方面則損失了超過23萬人。
雖然說這對於總數超過200萬的日本陸軍來說,只有10的數量,但是要知道在東南亞地區日本南方軍一共只有57萬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基本上只有接近一半的日本南方軍的數量被消滅掉,剩下的日本南方軍也僅能夠防守菲律賓和新加坡地區。
在這種情況之下,日本陸軍大本營作出了新的命令,日本陸軍大本營宣佈改組了南方地區的佔領區。
在新改組之後的南方地區佔領區當中,一共日本在東南亞包括印度有五個戰區。
首先是日本南方軍,日本南方軍之前一共有57萬作戰部隊,在被消滅了23萬作戰部隊之後,只剩下34萬的作戰部隊。
根據日本陸軍大本營和命令日本陸軍大本營,將從本土方向向南方軍支援10萬人,使得南方軍的總數達到44萬人。
日本南方軍的防禦日本南方軍的防禦方向為越南泰國寮國以及馬來亞地區,包括新加坡。
其主要戰略目標是阻擋印度尼西亞方向的同盟國軍隊進攻。
第二個是日本菲律賓方面軍,日本菲律賓方面軍,本來是劃歸日本南方軍的,但是由於現在同盟國方面在東南亞地區的進攻越來越猛烈,日本軍隊擔心如果將菲律賓和東南亞劃在一個戰區裡面,會使得菲律賓這個反應沒有那麼迅速,所以說日本陸軍大本營直接宣佈菲律賓單獨形成一個菲律賓方面軍。
日本菲律賓方面軍一共擁有22萬的作戰部隊。其中日本在菲律賓方面還有一個海軍的分艦隊。
第三個就是日本的緬甸方面軍,日本緬甸方面軍本來是作為南方的一個分支了,但是由於日本緬甸軍事作為整個日本印度派遣軍了後援團,所以說日本緬甸就被獨立出來,並且遭到了加強。
加強之後的日本緬甸軍一共有23萬的作戰部隊。
剩下的兩個方面軍就是北印度派遣軍和南印度派遣軍。
北印度派遣軍主要負責向德里方向發動攻擊,這個同時也是日本在印度方向的主要攻擊方向,同時也是英國人重兵防守的方向,為了能夠儘快的達成戰略目標,被印度派遣軍一共擁有高達73萬的作戰部隊。
而他的對手是英國印度方面軍,英國人在印度方面軍中一共有超過230萬的作戰部隊。
不過這些作戰部隊很顯然大部分都是印度人,他們的戰鬥實力都不強,只能依靠數量來拖住日本人的攻擊。
而日本的南印度派遣軍進攻目標主要是印度的南方各邦,由於攻擊的目標沒有北印度派遣軍那麼強,所以說他們的數量也沒有北印度派遣軍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