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德國在北歐的進展越來越大,英國和法國實質上已經失去了對整個北歐的控制。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成功的保護了自己的鐵礦石進口通道。而依然在挪威的英國軍隊全面退到了挪威北部,無法對德國構成威脅了。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將自己的目標轉向了自己真正的目標。那就是,以法國為首的西歐國家。
整個德國的作戰計劃為了避免正面碰撞法國的馬奇諾防線,所以選擇了從比利時的阿登森林方向突襲。
寄希望於繞過法國人的防線。
在德國的計劃當中,戰役將動員自己的全部軍事力量用於西方作戰。
其中,德國陸軍將被分為三個部分,a集團軍群由伍倫德施泰特指揮,含有45個師其中還有七個裝甲師,該集團軍將部署於比利時和法國邊境線一帶,作為整個西方戰役最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實施整個戰役之中最為艱鉅的任務,在阿登森林方向實現突破。
b集團軍群由博克指揮,含有29個師,其中有三個裝甲師,他們被部署於荷蘭和比利時方向,主要任務是向荷蘭和比利時發動進攻,以吸引盟軍主力進入荷蘭和比利時,為a集團軍群在阿登森林方向的突擊爭取時間。
而c集團軍由勒布指揮,一共只有18個師,它的主要作用是對馬奇諾防線進行正面攻擊,將盟軍部署在馬其諾防線的主力部隊,牢牢的吸引在馬其諾防線,阻止對方去增援北方的盟軍。
整個德軍的作戰計劃,其最重要的核心步驟就是a集團軍群必須在阿登森林的方向實現突破,好突破整個盟軍的防線,在盟軍戰線中部撕開一個巨大的口子。
繞過防禦堅固的馬奇諾防線,這樣才能快速的解決戰鬥。
而同樣的為了應對德國的進攻,同盟國方面部署了極其誇張的部隊。
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進攻,法國已經把自己的動員能力壓榨到了極限,為了彌補人力的問題,法國動員了13的適齡男性人口,使得法國總兵力超過了600萬人。
而此時德國國防軍的總兵力才540萬人。但是,這600萬人當中,只有220萬人被部署在了北部,即便是加上比利時,荷蘭和英國遠征軍,也總共只有330萬人。
剩下的法軍主力部隊全部都集結在馬其諾防線方向。
事實上,就在西線戰爭爆發之前,盟軍無論是在人數上還是裝備上對德國都有碾壓性的優勢。
在總兵力上,盟軍動員了高達700萬的總兵力而德國能投入到西線作戰的總兵力不超過450萬人。
在主要技術兵器上,盟軍實現了,坦克數量的1.5比1,飛機數量的1.7比1,大口徑火炮數量的1.8比1。
除此之外,盟軍方面還擁有內線作戰的優勢,透過法國龐大的鐵路體系以及比利時和荷蘭人的固定防禦工事。
盟軍完全可以以逸待勞的,讓德國人一頭撞在自己早已經部署完的防線上。
雖然在力量對比上,盟軍擁有對德軍的巨大優勢,但是在作戰思想上,盟軍顯得非常的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