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支那的起義運動煙消雲散的時候,本來已經平靜下來的印度尼西亞又開始了動亂。
雖然,印度尼西亞地區這些新出現的動亂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但是,這些動亂依然被文明成長系統視為當地人民的起義運動。
所以說,在5月13號,當最後一次印度尼西亞動亂結束的時候,文明成長系統給出的判定資料,正式成立。
在此時正在。吃晚飯的陸航突然得到了腦海中文明成長系統的提示音。
提醒陸航已經完成了太平洋上的燈塔這一任務。
在得知已經完成這個任務之後,陸航急忙切換出了文明成長系統的任務面板。
隨後在當前目標這一欄上太平洋上的燈塔這一任務已經顯示為綠色已完成的狀態,而在下面,他發現,自己的信仰值現在居然高達。
不過信仰值這個東西現在並不是陸航最為在意的東西,陸航現在最在意的東西是自己完成當前目標之後的獎勵是什麼?以及下一步文明成長系統給出的,任務目標是什麼?
在確定了自己已經完成任務之後,陸航的視角被拉高了,這一次他非常的清楚,他要做的事情就是安排這一座新出現的3萬人口的城鎮。
之前自己的洛川市也僅僅只有3000人的人口,而這一次文明成長系統給出的獎勵是一座3萬人口的城市,比洛川市都要大十倍。
最開始的時候,陸航打算把這座新的城鎮放在布干維爾島,以平衡一下,索羅門群島南北的關係。
畢竟現在自己的陸軍主力駐紮在索羅門群島最北邊的布干維爾島,而自己的所有重要的經濟政治中心全部都位於最南邊的瓜達爾卡納爾島。
不過,在思索了一會兒之後,陸航還是放棄了,把這座城鎮放在布干維爾島的打算。
因為如果這樣做的話,那麼洛川市很顯然就將失去首都的尊嚴。
你能想象,在一共只有兩座大城市的國家當中,首都竟然比另外一座城市規模要小90嗎?
最後,陸航採取了折中的一個策略。
把這座3萬人的城鎮放在了洛川市的外圍,然後,把這個城鎮和洛川市合併,命名為新的洛川市,而之前的洛川市則成為了洛川市的核心城區。
在安排完了新城鎮的位置之後,剩下的就是那艘文明成長系統給予陸航的航空母艦了。
而那個航空母艦現在正停留在洛川港的外海,之所以沒有進入洛川港是因為洛川港還沒有停泊航空母艦的能力。
在匆忙的穿過領袖官邸的迴廊,坐上了前往洛城港的吉普車之後,陸航和自己的顧問們一起抵達了洛川港,準備近距離的觀賞一下這艘航空母艦。
而同樣甚至比他更為焦急的則是征途號的艦長陳峰。
陳鋒雖然是征途號的艦長,但是他同時也是陸航手下的海軍最高指揮官,這艘航空母艦進入陸航的手中之後,最高指揮權必然是歸屬於陳峰的。
由於征途號過於先進,是領袖最後保命的裝備也是最為重視的裝備,所以說在一般情況下的海戰之中,征途號是不會被派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