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區的廣場上,舞臺上的盒子裡面有二十個條子,上面工工整整地寫著“凱特尼斯·伊夫迪恩”。這意味著凱特尼斯被抽中的機率也很大。
凱特尼斯站在廣場上,覺得收穫制度不公平,窮人總得的最少。
按規定,任何人到了十二歲就有收穫的權利。
那一年,名字被登記一次,到了十三歲,就登記兩次,依此類推,直到十八歲,就到了連續登記七年的最後一年,整個施惠國的十二個區都是如此。
可問題是,像她們這樣捱餓的窮人,名字允許登記多次以換取食品券,一張食品券換取的食物相當於歉收年分配的穀物和油,每個家人也都可以這麼做。
所以到了十二歲,迫不得已,凱特妮斯的名字已經登記了四次,第一次,是必須登記,另外三次,為她、波麗姆和媽媽得到了三張食品券。
寧歡卻是知道,不管凱特尼斯心中是否願意,事實上,凱特尼斯每年都得這麼幹,因為她們家實在是困頓到捱餓的地步,本來她母親是個醫生,怎麼著都可以有份體面的收入的,但是因為凱特尼斯的父親發生礦難後,她母親一度精神差點失常,別說照顧自己的兩個女兒了,連自己都難以自理。
那段時間,可以說是凱特尼斯最艱難的時候,她年紀小,找不到活幹,有即便有,也不會有人收她,只能去領食品卷,而登記是累計的。
所以現在到了十六歲,凱特尼斯的名字已經被登記了二十次。
玻璃球裡面有二十張寫有名字的紙條,被抽中的機率可不是大大增強?
而蓋爾,凱特尼斯那個心中有朦朧好感的男生,在十八歲時,就已經獨自養活五口之家長達七年時間,七年的時間裡,他的名字已經被登記了四十二次。
四十二次,這是個瘋狂的數字。
相比起蓋爾的高頻率,被保護得很好的波麗姆,她的名字只在出生時登記了一次,這個機率在幾千人當中真是非常低。
但是寧歡知道,事情往往就是這麼事與願違,最後抽中的卻恰好是機率最小的波麗姆。
椅子上坐著兩個人。一個是市長叫做安德塞,是一個禿頂的高個,另外一個女人叫艾菲·特琳奇,來自凱匹特,是負責十二區事務的專員。
兩人正低聲說著什麼,然後紛紛皺眉地看著那張空著的椅子。
有攝像機掃過,兩人都迅速轉換為禮貌而友好的笑容。
寧歡一看到提示框顯示那個女人是艾菲,就不免對她多投去了幾分關注。
這個艾菲是飢餓遊戲裡面的重要人物,每每出場都讓人印象深刻,不過寧歡記得最深的卻是她品味獨特的辣眼造型。
然而此刻艾菲的形象並沒有電影裡那麼誇張,臉上也沒有塗很厚重的粉和跟中了毒一樣的口紅顏色,而是一身十分正式的主持人打扮。
看上去竟然還有幾分好看。
艾菲長在首都凱匹特,家境好,又有能力,非常受人尊重,她本人也十分重視她的工作,為人有點小驕傲,但是又特別能當和事佬。
這次來十二區就是來擔任十二區抽籤員的角色的。
她的頭髮略帶桃紅色,身著嫩綠色的套裝,正露出雪白的牙齒笑著,看上去年輕又美貌,只是在臺上,那個笑在寧歡看來,帶著一股高冷的感覺,讓人覺得不好接近。
寧歡聽到了兩下鐘聲,明白接下來就是宣讀開幕詞的畫面了。
果不其然,那個被眾人稱作市長的人站起來走到講席臺上,開始宣讀開幕詞。
對於十二個區的人民來說,這是年年要進行的必備活動,即使不願意,也要被強制聽。
市長講了施惠國的歷史,跟寧歡所說差不多,更加冗長和乏味,十二區的人民不用聽也能背出那每年一模一樣的臺詞了。
然而沒有人敢在這時候做出任何出格的舉動,攝像機將他們臉上的神色投在凱匹特的高畫質銀幕上,所有人的表情都會被一覽無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