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允府上朝中的一些官員以及文人士大夫紛紛對著王允求情,希望王允可以放過蔡邕饒他一命。
王允看到這麼多人都為蔡邕求情也是十分的憤怒的對著眾人說道。
“爾等皆是國之棟樑!那個蔡邕為董卓嘆息,董卓入洛陽一來無不是禍亂朝綱,暴虐殺人,官位乃是天子賜封才是官位,他董卓封的那叫官位嘛?那叫謀逆!他蔡邕不分青紅皂白還為董卓嘆息,董卓那種人值得嘆息嘛!”
王允也是情緒激動的對著眾人說道。
眾人一聽也是紛紛點頭說是,然後也是告訴王允蔡邕這麼做雖然不對,也不過也罪不至死啊,廷尉哪兒得出的罪論已經定下,說是幾天之後就動刑。
這些人也是被嚇到連忙是一窩蜂來到了王允的府上,希望王允手下留情。
此時一個官員也是看著王允說道。
“伯喈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讓它成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一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
蔡邕卻是有大才,而且清楚漢代各個朝代的很多事,漢書都是他在記載。
而且要記錄漢朝的歷史記錄的人必須是大儒,而且還要知曉各個朝代的事宜而且要有名聲才行。
毫無疑問蔡邕就是這樣一個人。
而且書寫史書對於漢朝來說很重要,漢朝有自己的史官記載每一個皇帝每一個朝代所發生的大小適宜。
如果殺了蔡邕恐怕還真的不好找出來能夠繼續書寫漢書的人,而且史書這個東西不能斷,如果沒人寫了那麼期間就會出現一個空白期,這個空白期之內發生了什麼對於一個王朝的記載那就是不完整的,就相當於有了汙點。
看到這些人這麼說王允也是對著眾人說道。
“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眾人一聽紛紛是心中嘆氣,王允這話說出來就是鐵了心要殺蔡邕了。
“可是···”
看到還有人要為蔡邕求情,王允直接是不耐煩的打斷了他們的話隨後怒喝眾人。
“如今董卓剛死,朝堂才剛剛穩定下來,爾等都是朝廷的棟樑,應當想想如何思君報國,匡扶超綱才是,在這兒討論這些沒有的東西有意義嘛?啊?”
看到王允發怒,眾人都是不敢再說話,看來王允是根本就聽不進去他們的了。
隨後看到勸說王允無果,只能是紛紛起身對著王允拱手告辭。
離開了司徒府,一眾人都是垂頭喪氣的。
“哎,如今怎麼就發生了這種事兒啊!”
一個官員也是仰天長嘯了起來,沒了蔡邕漢書的歷史誰來寫,他們自認為沒有蔡邕知道得多,蔡邕是最適合書寫漢書的人。
其他人也是一樣,紛紛搖頭。
他們感覺如今的王允變了,跟董卓進京時候的王允完全是兩個人。
那個時候的王允私底下找眾人訴苦,談論國家、談論天下、討論社稷、討論天子,而且還跟眾人談心。
現在呢?
王允不僅不在和眾人談心,對眾人的態度也是不一樣了,現在的王允趾高氣昂,似乎並不把他們放在眼裡,他們感覺王允不再是以前那個百官擁戴的王允了。
“要不,我們去找太傅?”
其中一個官員也是對著眾人說道。
眾人一聽也是覺得有道理。
畢竟蔡中郎是鐘太傅的岳父,這算得上是家人,如今蔡中郎除了這種事兒之後只能是靠鐘太傅出面了。
畢竟鍾飛和王允共錄尚書事,一起把持著朝政。
隨後眾人紛紛點頭,全部加快腳步朝著太傅府走去。
而太傅府上,鍾飛也是一陣頭疼。
因為他回來的時候直接是被陳燕和蔡琰問蔡邕是不是被抓緊大牢不日便是要處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