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入秦始皇地宮地宮前,那對兄弟往生者告訴了他們有關往生者等級的問題。
當時李昂就確定了,眼中所能看到的紅色生命計時器天數就是往生者的等級。
並且,還從他們的口中得知,這個等級是每7級到達一個不同的層次。
隱約之間,李昂就感覺往生者的這種與天數掛鉤的等級方式是有特定含義的。
始皇帝和往生者說,人類死亡之後必定會來到這個空間。
孟竹說,霍金透過了空間、時間、質量等相互之間的關聯關係算出了這裡的生存時間等於人類時間的49天。
他更加確定了。
這不就是我們老習俗所說的人死後的49天嘛?!
人死後,親屬每七天設齋會奠祭(或稱追薦)一次,前後七次,共七七四十九天。
民間俗信對此尚有種種講究,如第一個“七”稱頭七,例由兒子為亡父(母)設木主焚紙錢,延請和尚誦經;
二七則請道士還受生經;
三七、四七俗稱“散七”,可由外甥、侄輩來做;
五七倍受重視,另有“回煞”儀式;
六七由女兒備酒飯,無女則由侄女;
七七稱“斷七”,由喪家供奉酒菜祭奠,並誦經除靈等。
事實上,做七習俗並不是儒家所倡導的傳統喪葬禮俗的內容。
有關做七習俗的來源及其信仰內涵等問題,至今聚論紛紜,尚無定論。
民間相傳,做七習俗始於唐初,大致情節是:
唐太宗李世民臨終前曾囑咐太子:死後每隔七天須由親人為其擺一次薦宴,燒一回紙錢,前後共七次,至七七四十九天止,使其靈魂得以順利超度。
其中“五七”的置辦,尤應豐盛,等等。
太宗死後,太子遵旨一一照辦。
其後公卿百姓紛紛仿效,由此形成做七習俗。這種故事當然於史無徵。
有人指出,做七習俗雖然自唐初起盛行,但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
《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hong),“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
《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範圍,走向世俗化。
我們很多地區現在依然在執行著這古老的習俗。
而每七天進行一次不同奠祭不正是對應往生者每7級達到一個不同的層次嗎?
由於他們現在所尋找的聖器就來源佛教,所以在來之前,李昂也和北塔的趙晴師妹探討過佛教相關的問題。
這種人死後的七七四十九天佛教中也有說法,就是中陰身。
從佛法上闡述的話,中陰身就是一個生命死了,還沒有轉變成另一個生命以前,中間存在的這一段,叫做中陰,中國人普通叫靈魂。
中陰身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髒東西”,那已經是另外一個生命了。
雖不是“髒東西”,可是比“髒東西”還厲害,因為中陰身有不同神通的能力。
中陰身有五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