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鳴等人在軍馬場草原上玩得不亦樂乎,期間還跑去和人一起挖冬蟲夏草。
收穫最大的要數小屁孩楚楚,小傢伙眼睛犀利,再加上有鼠兔小龍幫忙,簡直是如虎添翼,所以她挖的最多。
挖好的時候,當看到爸爸媽媽挖的比自己少,小傢伙頓時很臭屁的在那邊顯擺起來,讓人都不知道怎麼說。
在軍馬場草原玩了幾天,直到青海湖祭海快開始的時候,他們才離去。
楚楚有點不捨得,因為這幾天她已經和幾頭小馬混熟,還能騎到馬背上去。若不是蔡鴻鳴答應回家給她買幾匹玩,她都不樂意回去。
到了祭海這天,青海湖邊的藏民和遊人紛紛往青海湖湧來,瞬間空曠的湖岸變得熱鬧無比。
青海湖古稱“西海”,又稱“仙海”、“卑禾羌海”、“鮮水海”。
“西海”之稱源自青海湖地處西域,王莽秉政設西海郡而得名。“仙海”一名是因湖中有仙山即海心山)。“卑禾羌海”、“鮮水海”則是羌族、鮮卑族先後遷居此地後取名。當地藏族和蒙古族稱青海湖為“錯溫布”和“庫庫諾爾”,意為“藍色或青色的湖”。
漢代王莽秉政時期,想“四海一統”,因已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是以欲再設西海郡。
故以祭海為名,邀請青海湖邊的羌族首領會宴,並對羌人說:“西海乃神地,應歸屬朝廷,每年若不祭海,海神發怒,激起海水,會將你們淹沒。”羌人遂獻“鮮水海”即青海湖)。
這是最早的有關青海湖祭海的記載,但並不是真正的祭海。
到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封西海神為“廣潤公”,並進行遙祭。
宋慶曆元年,宋仁宗又封西海神為“通聖廣潤王”進行遙祭。
這兩次詔封祭祀都是在當時京郊舉行,其意義是作為君權神授的一種象徵性儀式,並不是真正的祭海。直到宋理宗寶佑元年,蒙古用兵青海,吐蕃歸降後,隔年會集蒙古王公在日月山祭天,在“庫庫諾爾”祭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祭海。而大型的青海湖祭海儀式則是始於清朝。
據傳清雍正二年,大將軍年羹堯率部平定青海蒙古族首領羅卜藏丹津叛亂,追擊叛軍到青海湖時,大軍飲用水開始出現短缺。
而此時遠處所來一隊騎兵所騎戰馬中,有幾個馬蹄正踏到了地上泉眼,頓時噴湧而出的淡水解決了軍隊飲水問題。士氣大振的將士們一鼓作氣,殲滅了叛軍。雍正帝聽聞後,詔封“靈顯宣威青海湖”,御賜神位,安放到青海海神廟內並詔於每年秋八月農曆七月十五日)定期祭海,從此便開始了大規模的祭海活動。
此後歷代都有祭海,直到公元1909—1912年間,祭海典禮才一度中斷。
後又恢復。
解放後,祭海典禮因為政治原因又開始中斷。直到近些年才又恢復。
早期祭海活動,均由本民族首領主持舉行,一般很少有官府派人參加。
但從清初到乾隆年間,為了攏絡西北各族,每當祭祀時,朝廷都會派員致祭西海,並召集青海蒙古族各部首領會盟。
參加祭海除朝廷派欽差大臣或中央特派大員,各級地方官員外,主要是青海蒙古族左右兩翼,正副盟長所屬二十八旗主扎薩克、親王郡主、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及其隨員,青海各呼圖和附近各寺院的活佛、僧侶,以及後來參加的藏族千戶、百戶頭人及其隨員,還有駐軍軍官等。致祭時,一般是朝廷欽差大臣或中央特派大員為主祭,地方官員為陪祭。民國以來,多以地方官員為主祭,中央特派大員為陪祭。
那時的祭海,聲勢不可謂不浩大。
現在祭海大多為環湖寺院活佛、喇嘛或法師主祭,其場面也沒有以前盛況。
但即使如此,對生活在青海湖邊的當地人來說,青海湖祭海仍然是件非常神聖的事,就如同他們馬年轉神山,羊年轉聖湖般。若是能在青海湖祭的時候趕上青海湖邊八大活佛主持的祭海儀式,那可真是三生有幸。
蔡鴻鳴一大早就帶著老婆孩子過來參加祭海活動,因為人太多,劉重等人都在他們旁邊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