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之上,王景坐定主位,王驥相對而坐,其餘族人也不細分親疏遠近,只按輩分上前與王景見過。
“這些都是我王家如今主要的族人了,還有一些實在年幼,也就不曾帶來。”
按王驥所言,其實當年家族中幾位武道宗師往宮城去前,曾對可能的後果有所預料,提前安排了部分族人隱秘離開,族地中亦有一些後手留藏。
只是後來事敗,王家被除爵,武道傳承也就此斷絕,一夜之間便衰落下去,許多準備都不曾用上就被廢除。
幸而如今王景復家,方讓這些族人看到了一縷希望。
“當今朝堂之上,隱成三派勢力。”王驥不曾刻意修行,哪怕年近八旬也只有武道第二境養氣的實力,但對朝野認識頗為深刻,在當初的王家中屬於謀略型的那一茬,“其一便是太后與天子這一派,也是實力最大的一派,但隨著天子即將元服,太后遲遲不肯還政,這一派中漸漸產生了分歧。
“有堅持天子親政的,也有鼓吹女主上位的。”
“我還以為這屬於兩派,”王景有些驚訝,“那剩下的人呢?”
“一方中立,一方偏向諸王,”王驥言簡意賅,“我王家昔年便是偏向諸王的一派。所以此次下詔復家,許多知情人都很驚訝,原以為名單中不會出現王家的。”
就連王驥自己,直至目前都似做夢一般,不明白為什麼功臣復家的名單裡,會出現清陽侯的名諱。
雖然清陽侯本人是昔年太祖麾下的功臣不假,可他們這些不肖子孫,可當不得功臣之稱啊。
莫非這是太后有意示好,千金買馬骨,為接下來的大動作鋪路?
“那我王家為何會倒向諸王,而非太后及天子?”王景聞言便好奇發問。
“那是因為,當今天子這一脈,最初也並非太祖的嫡長子啊。”
經過王驥解釋,王景這才知曉,先帝昔年得位不正,有弒兄之嫌,宗室中有人對此意見頗大,但礙於無力反抗,外加先帝除武道修為精深外,治國也是勵精圖治,在位期間國力日益鼎盛,只得勉強忍了下來。
十幾年前先帝莫名駕崩,當今天子年幼,太后不得已垂簾聽政,宗室諸王便起了清君側之心,在宮中掀起變亂,背後佛道勢力大打出手,只可惜最後竟然引得太祖降念,還站在了太后那邊,功虧一簣。
此後宗室諸王勢力雖然漸趨減弱,但依舊不可小覷,目前是以燕王為首,其人也是當年與先帝爭奪皇位的有力人選之一。
至於中立派,則是在太后與燕王雙方之間搖擺不定之人,俗語所謂的牆頭草。
“此輩見風使舵、首鼠兩端,只要太后和燕王有一方勝出,便可傳檄而定,不足為慮。”王驥提點道,“但其中亦有人礙於身份立場,不好明目張膽地表態,你要當心。”
而且元芒界雖說是武道昌盛,佛道衰落,但並不代表佛道二家的人就死光了。修行之輩壽元漫長,指不定哪天就蹦出來一個老不死的,甚至是皇朝太祖的熟人。
甚至皇朝疆域之外,很多人未曾著眼的地方,亦有敵人潛伏。
這都是王景需要注意的地方。
......
當夜,王景與王驥相談甚歡,直至宵禁。
本來王景還擔心他們入夜無處可去,誰知王驥卻擺手讓他不必操心,言及他們在雒城中自有住處,也是這些年慢慢積攢下來的一些家底。
如此,王景也就隨他們去了。
任人唯親,外加沒有選擇,待到侯府建成後,王景肯定會讓一批族人入府,擔任屬官。
在立朝之初,郡侯作為實封爵位,甚至有屬於自己的封國,內設國相、三卿、四令,不過如今這些都只是一個虛銜,大半被裁撤,只有些許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