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
雨打蕭瑟透身寒,風吹淒涼心更涼。
無奈落葉摧憔悴,前途泥濘悔恨長。
。。。。。。
一盞昏燈,一個老人,房間裡滿布落魄。手中的酒罈已空,另一隻手無力地撩了撩眼前已經鬢白的亂髮。不顧滿身的潦倒,黯然倚窗聽雨。
咳嗽不止,滿懷悲憤。突然一聲長長地怒嘆,憤然將手中空壇擲扔窗外,破碎聲縱然再響也淹沒在呼嘯的風雨中,是那麼渺小,就像根本沒有發生一樣,默默無聞,不值一提。
突然,一聲霹靂,破空劃出炫目極光。四方電閃,雷鳴大作,天地頃刻動容――
雨更急,滂沱傾盆。
雷更響,震耳欲聾。
他笑了,不過笑中帶著哭聲。雖然他仰天大笑,但是哭得也很嚎啕。無論他怎麼歇斯底里的呼喊,都被雨夜無情的淹沒。
他從十年寒窗到位極人臣,轟烈勝於平庸。富貴時曾想過平淡,亦想過潦倒。很容易享受富貴,也很樂意接受平淡,卻難以承受潦倒,尤其是充滿冤屈、悔恨、哀怨的潦倒!
大唐神龍二年公元706年)瀧州瀧水城。
大唐這個國號是唐高祖李淵所建立。他出身於北周的貴族,襲封唐國公。隋末天下大亂時,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攻佔長安。義寧二年公元618年)五月,稱皇帝,建國大唐,定都長安,年號武德。
唐朝經歷了唐太宗,唐高宗,到了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當時臨朝稱制的皇太后武氏廢唐中宗李顯為廬陵王,唐睿宗李旦為相王。於載初元年公元690年)九月九日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大赦天下,定都洛陽,並號其名“神都”,史稱“武周”。
武氏認為自己好比天上的日月一樣崇高無上,凌掛於天空。稱帝前上尊號“聖神皇神”改名“武曌”,即武則天!
國號從大唐變成了大周,皇帝也從男人變成了女人。陰陽異位,寵妃也換成寵男。
武則天一共做了十五年皇帝,最後卻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難:皇位應該傳給兒子還是傳給侄子,一直猶豫不決。當然了,女兒也難免曾經心動過。
武則天想傳位給侄子梁王武三思,被一些大臣們反對,其中以狄仁傑為首。
有一次武則天做了個夢,並於朝堂上提問眾大臣,道:“朕夜裡夢見一隻鸚鵡飛在天上,正飛著突然就折斷兩隻翅膀,跌墜深淵下,諸位臣卿,有何解釋?
狄仁傑答道:“稟陛下,此乃天意警示陛下,鸚鵡同武,陛下之姓。兩隻翅膀,是指陛下的兩個兒子廬陵王和相王。陛下若捨棄二王不用,則夢成真也!陛下若重新起用二王,則飛程萬里矣!太子乃是天下之根本,根本動搖,天下就岌岌可危了。陛下君臨天下已有十多年了,現在想立梁王為太子,請問陛下:姑侄和母子關係,哪個更親?陛下若立廬陵王為太子,則千秋萬歲以後,永享宗廟香火,福澤無盡。陛下若執意立梁王為太子,敢問陛下,宗廟裡是否會有您這位姑母的席位?其疏其親,陛下聖明,自有體會。”
武則天終於有所感悟,最後決定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天下這個事情總算解決,但是梁王武三思始終憤憤不平,胸懷不甘。
當時,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與其弟張昌宗如日中天,專權跋扈。朝廷百官無不懼之,武三思等有所求教,皆亦爭執鞭轡。呼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蓮花六郎”。
其中“蓮花六郎”的由來,有個經典的故事。武則天很傾慕傳說中的周靈王太子姬晉,即王子喬。傳說王子喬擅吹笙作鳳鳴,後隨浮丘公登仙而去,成仙后還乘白鶴現於緱山。於是,武三思就很想討他這個好姑母的歡心,殷勤道:“我以為六郎之美,已非凡世所能有,他一定是王子喬轉世。”武則天非常喜歡這個比喻,下令造鶴麾並制木鶴,將張昌宗打扮成她心目中的王子喬模樣,果然仿若神仙中人。後來宮中游宴賞蓮,武三思又故技重演,誦道:“六郎似蓮花。”誰知高手還在後面,宰相楊再思的發言更勝一籌,一本正經地道:“非也,正所謂蓮花似六郎。”此等馬屁拍得更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太子李顯的兒子李重潤及女兒永泰郡主,遭人構陷竊言武則天昏庸,放任二張。武三思獻媚告知二張,二張哭訴於武則天,武則天大怒責李顯鞫問,李顯無奈,縊殺二子。
長安三年公元703年)九月,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禮丞高戩,有謀反言論:“陛下老了,我輩當挾太子而令天下。”武則天大怒,將魏高二人下獄,經鳳閣舍人張說據實反證,特貶魏元忠為端州高要縣尉,高戩為端州長史,張說也受牽連,揹負“忤旨”罪流配欽州。二張公然打擊李氏集團,與李家關係徹底破裂。
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公元705年),麟臺監張易之與其弟司僕卿張昌宗趁武則天病危,意圖謀反。李家擁護者: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駙馬都尉王同皎等人,率領羽林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擁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帝。總司庶政,大赦天下。【舊唐書――本紀七】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武則天迫不得已傳皇位於皇太子李顯。徙居上陽宮,二月初四,復國號為唐,武周朝廷終結,史稱“神龍革命”!
。。。。。。
李顯為人懦弱,昏庸無能,復位後實權掌握在了皇后韋氏,婕妤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李裹兒手裡。然而武三思與韋氏及上官婉兒私通,李裹兒又是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的妻子。
因此,李顯復位後兩個月,武三思就透過韋氏等人的關係,重新登上宰相高位,大權在握。
武三思掌權以後,開始大肆籠絡爪牙,迫害異己。他對幫助李顯復位的張柬之,崔玄暐,敬暉,桓彥範,袁恕己五人恨之入骨。擔心五人會逐漸剷除武氏一脈,便圖謀陷害五人。
武三思向唐中宗上書,奏請五人晉爵為王,表面看來是尊寵功臣,其實是削奪他們的宰相權力。
接著,武三思讓韋氏等人媚饞於內,又令走狗許州司功參軍鄭愔等構誣在外,大肆宣揚。以誹謗韋皇后亂後宮“故意捏造醜聞,煽動叛亂情緒,託言廢黜皇后,實際上是要動搖皇位。”為由,彈劾五王,中宗震怒,頒佈詔令,貶謫五王,又敕流放。
“平陽郡王”敬暉,先貶崖州司馬,後流放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