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臨安掀起了一股懷念的風潮。
一位六十多歲的致仕官員在茶樓提起四十多年前,天香閣頭牌馮書桃的琵琶和六麼舞。
“那楊柳腰,可盈盈一握。舉手投足之間,顧盼生姿。那笑容如三月桃花,勾人得緊。”致仕官員,閉上眼睛、搖頭晃腦,一副很是回味的樣子。
馮書桃便是容玥的外婆。
一位外地來此的中年客商呵呵一笑:“我年紀小,沒見過天香閣頭牌的風采。但我聽過王尚書的作一首《銅雀臺》。結合語境,想來是當年與那位頭牌登高的有感而發。”
“從明後而嬉遊兮,登層臺以娛情。……揚仁化於宇內兮,盡肅恭於臨安。……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永貴尊而無極兮,等年壽於東王。”
“王尚書志高,想要‘同天地之規量兮,齊日月之暉光’。我等俗人,比不上、比不上。”客商同樣搖頭晃腦,甚是遺憾的表情。
致仕官員和客商眼神交匯,客商微微一笑,“在下以茶代酒,敬大人一杯。”
茶樓裡的茶客,無人敢插話。有不懂事的年輕人想插嘴,會被身邊的親友捂住嘴巴。
“嘴碎一時爽,冬天啃醃菜。”
百姓們私底下都傳遍了。紅蘿夫人有大氣運。無意間得到神奇的菜種,能畝產五十石,一年都可種植。
要說大家都信世上有畝產五十石的菜種,那是不可能的。
但紅蘿夫人討厭嘴碎的人,這可誰都信。
紅蘿夫人種田很有一手。什麼稻田養魚、黃豆玉米套種,各種精耕細作的法子層出不窮。
除了用麻布遮陽的法子,他們弄不起。其他從玉泉山莊流出來的技巧,大家有樣學樣。幹同樣的活,用紅蘿夫人的法子能把畝產提高一倍。
萬一得罪紅蘿夫人,紅蘿夫人不對外傳種田技巧,大家都會吃虧。
茶客們不參與王家和容家的對掐,說起了大家都關心的糧食。
“攝政王用肉替代工錢,僱傭人手挖溝渠。老漢我三個兒子都去幫工。一家人不但吃了一肚子的油腥,還撐過了一個半月沒下雨的日子。”
“你們還真別說,缺水灌溉的玉米長得還真不錯。”
“你這懶漢,不懂別瞎說!玉米出苗、拔節的時候不需要太多水。最近在抽穗,經常要澆灌、還有施肥。記得,快成熟前,地裡千萬不能太溼。”
“小吏和里正三天兩頭在村子裡宣傳,這些大家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