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忽視了生產建設的重要性。
如今各個州府都沒有盈餘。
到了給中央上交稅款的時候,趙佶才發現,朝廷已經沒錢了。
財政問題是系統性的。
還會引發一大串連鎖反應。
最明顯的就是軍餉發不出來,下面的軍士一邊被那些達官貴人們當牲口使換,一邊賣命打仗,最後還撈不著一點軍餉。
各地軍隊之中紛紛出現逃兵。
朝廷也只能先緊著西軍發餉,至少西軍還算能打仗,上了戰場不至於立刻就抱頭鼠竄。
不覺間,一年過去。
世間格局也發生了大變。
金國以遼國西北地區疆土為代價,換取西夏投降稱臣。
西夏皇帝李乾順見大勢已去,不如此時服軟,還能落點好處。
於是在三月向金朝上表稱臣。
不久之後,他的妃子,故遼國成安公主因悲痛亡國,在宮中絕食而死。
而天祚帝在在逃亡之中竟然遇到了耶律大石。
去年金軍就曾擊敗天祚帝身邊護衛,耶律大石也在那時被俘。
只是完顏阿骨打併沒有將他處死,而是將他留在軍中聽用。
不過耶律大石和金軍統帥完顏宗翰不和。
他感到完顏宗翰好像有除掉他的意思,於是就立刻帶領部隊逃出了金軍大營,又一次回到了天祚帝身邊。
天祚帝當時剛剛得到陰山室韋“謨葛失”,自認為得到天助,準備出兵與金決戰,收復失地。
耶律大石卻說:“之前遼軍一敗再敗,丟失舉國的漢地,這時再求決戰,絕非良策。我等應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
但天祚帝覺得耶律大石過於小心,所以堅持出兵。
耶律大石搖頭感嘆。
天祚帝並非是一個賢名的君主,不能成恢復大業。
於是他決心前往遼國在西北的軍事重鎮可敦城。
此地自遼開國以來便受到歷代遼帝的重視,專設有建安軍節度使司,併為遼西北路招討司的駐地。
即使在遼末戰亂之中,西北仍然相對安定,有各部軍隊兩萬餘騎,戰馬數十萬匹。
為防止蕭乙薛、坡裡括二將反對,他先下手殺死二人。
隨後設定北南面官署,自立為王,率領鐵騎二百人連夜逃離遼廷。
隨後耶律大石召集部眾,在可敦城建國。
逐漸發展成為勢力龐大的西遼。
天祚帝知道以後大罵耶律大石是個無恥的叛徒。
就算沒有他的支援,自己也一定能恢復大遼。
七月,天祚帝率軍出夾山,先後攻破了漁陽嶺,取天德、東勝、寧邊、雲內等州。
南下武州時遇到金軍,在奄遏下水大戰,又被金軍攻潰,只能率軍逃亡山陰。
年後,天祚帝經天德軍過沙漠,向西逃竄,路上水糧斷絕,只能吞冰咽雪以解飢止渴。
二月他好容易逃到應州新城東六十里處,卻在此地被金將完顏婁室追上俘獲。
遼國末代君主被金軍俘虜,遼朝正式宣告滅亡。
喜歡水滸真說請大家收藏:()水滸真說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