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聚集了兵馬,選定了吉日。
高俅與楊溫兩位太尉便設宴為童貫餞行。
朝廷命中書省犒賞三軍。
吉日已到,童貫先帶領大軍出城。
然後在城門處拜別皇帝。
之後飛身上馬,出新曹門外。
五里短亭處,只見高、楊兩位太尉為首,率領眾官早在那裡等候。
童貫下馬,前往與兩人敘談。
高俅將酒杯舉起來,跟童貫說道:“樞密相公此行,必能為朝廷建立大功,祝公早奏凱歌,還捷於朝。梁山此寇,潛伏水窪之中,不可輕敵冒進。只要截斷梁山四周通路,修築營寨,斷了他們的糧草,引此賊下山。差人盯緊梁山上的動靜,然後再進兵,到時候將賊寇一個個生擒活捉,方不負朝廷委任。望樞密相公裁之。”
童貫點頭道:“高太尉所言,我謹記在心,不敢有忘。”
楊太尉也來敬酒:“樞密熟讀兵書,深明韜略,要剿擒此寇,易如反掌。怎奈賊寇潛伏水泊,地利不便。樞相到了濟州,應該自有妙策,下官便不獻醜了。”
童貫回應:“我到了以後自會見機行事,諸位放心。”
高楊二太尉一起進酒:“都門之外,望君凱旋。”
童貫飲了一碗,辭別眾人。
各自上馬。
高俅和楊溫領著眾官員回到東京,自有各衙門屬官接送。
童貫便領著大小三軍一起出發。
隊伍綿延十數里,人人精神抖擻,個個奮勇爭先。
人馬分列,是軍容嚴整。
前軍四隊,由先鋒使總領行軍。
後合四隊,由後合將軍監督。
左右兩翼八路軍馬,各自擎起大旗。
童貫坐鎮中軍,領羽林衛馬步軍兩萬人。
都是從御營中挑選出來的健卒。
童貫騎在馬上,揚鞭奮蹄,大有指點江山的意味。
當日離了東京,一天走五十里下寨。
十天後便到了濟州府。
濟州太守連忙出來迎接。
因為童貫大軍太多,城中軍營根本住不下。
知府接到命令後早就在濟州城外修築了軍營,等待大軍入住。
童貫只引少部分輕騎入城,行道衙門前下馬,知府請童貫到堂上,拜了再拜。
等童貫洗過了臉和手,知府便立在童貫身邊,那樣子好像是童貫的家裡的奴才。
童貫道:“這夥水窪草寇,攻州略府,殺害官僚,私立刑法,收買民心。所作之惡,罄竹難書。之前派兵剿捕,之所以一敗再敗,只是因為選人不善,才導致了賊寇氣焰囂張,肆意蔓延。今吾親率十萬大軍,戰將百員,剋日便要掃清水泊,擒拿眾賊,以安百姓。還有那陸陽,讓他活到現在,本官也有責任。此次便由我親手解決這個禍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