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使用的多是軟短梢弓,制式八斗,弓小箭輕,射程遠,射速快,但威力不高。
對付無甲的目標不成問題,一但敵軍披甲率偏高,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梁山軍則不同,弓箭手都是臂力過人之輩,所裝備的盡是齊人高的大弓,像小標槍一樣粗長的重箭,箭頭有的像錐子,有的像鑿子,裝在腰後的箭袋裡。
眾軍只花了數十息的時間便抵近到了城牆下三十步外。
長槍手將盾牌架設,形成一面盾牆,兩面盾中間有一個缺口,可以讓弓箭手在此瞄準射擊。
一路前進,只有三十多人倒在神臂弓下。
也被後面的軍士搶回。
梁山弓箭手達到射程,紛紛在大盾的掩護下往城垛的間隔中瞄準的宋軍軍士射去。
一個青州軍士剛剛開完了弩,正想讓開身子,讓後面的弓弩手接上。
可他還沒來得及走,一支粗大的箭矢便突然出現在他的視野裡。
後面的軍士剛想上去補位,卻看見他身前的戰友突然“哎呀!”一聲慘叫,隨後捂著臉倒在地上。
那支三尺長的箭矢直直的從軍士的眼窩,從腦後傳出來。
帶著黃白色的液體,混合著鮮紅色的血液。
他身後的那個軍士也沒打過仗,也沒見過血和腦漿。
看到同僚的慘狀,不由得嚇得雙腿發抖。
後面的指揮使見了連忙催促:“不要怕,給我把賊寇壓下去。”
軍士懾於上官威勢,不得不上前。
他慌慌張張來到箭垛旁,還沒顧得上瞄準就胡亂射了出去。
可即使如此也有兩個梁山軍的弓箭手已經瞄準了他。
“嗖嗖!”兩聲,一箭命中脖頸,一箭命中胸口。
這種情況不是個例。
陸陽要求龐萬春訓練的標準,就是讓所有軍士都能在三十步內打固定靶十發九中。
這些軍士原本都是有弓箭基礎的民間弓箭社成員,或者投降官軍中比較厲害的弓箭手。
經過龐萬春一年時間的精心訓練,大部分都能達成陸陽定下的標準。
梁山軍隊火力並不猛,但勝在精準,而且大弓重箭,威力頗高,中著立倒。
而城牆下面的好多梁山軍士身上插著四五支箭還在不停向城頭還擊。
兩百多弓箭手壓得青州四百弓弩手抬不起頭。
一個都頭連忙去找他的上司稟報:“指揮使,不能再這麼打了,賊寇射的太準了。不到一刻,我手下的軍士就倒了將近三成了。”
指揮使也是滿頭大汗:“你再堅持堅持,賊寇還沒有後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