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已經證明過無數次了,人性本如此。明朝萬曆年間,“濟時宰相”張居正推出了考成法,也就是現在說的績效kp。要知道明朝的官那是出了名的散漫,什麼事都是靠小吏去做的。突然,內閣首輔要你勤奮起來,還搞出了量化標準,這哪個懶散慣了的官頂得住?
但是,張居正又堵住了你病休的退路。以前明朝的官,搞個病休可以休息個幾年,然後等到了想去做的官職,就高高興興去上班的。但現在,病休的官可以搞病假,但是一退就跟現在病退一樣了,起復做官?想都別想!
於是,萬曆年間的明朝官員,一個個都是苦大仇深,不得不認真對待工作,都快恨死張居正了。到了萬曆五年,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張居正不肯丁憂古代做官的規矩,雙親亡故要回家守孝三年),反而是奪情留位,終於有人跳出來抗議,可惜被整治得很慘。這麼說好了,張居正當政的十年,其實辦法跟前面的首輔做法沒啥兩樣。但抓住了績效考核,那些明朝的官就只能拼命工作。
不工作不行啊,不工作的話,不僅升官不了,還要降職。
萬曆年間,不知道多少尸位素餐的明朝官員被降職了,這可是明朝一大新聞。
但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人亡政息,這就是明朝。
只要首輔死了,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如果一開始就沒訂好規矩。就如同明朝一樣,朱元璋一個沒啥見識的農家子弟,窮苦出身,把制度變成了這樣,於是造成了明朝中後期的種種亂象。這時候,再想去管,就非常難了。
一放就亂,一亂就管,一管就死,基本逃不出這個怪圈。
公司的管理也是這樣的,一開始的制度沒制定好,後面再改,員工就很難適應了。
除非有大毅力,把老油條都開了,這樣才有可能重新管得好。
但很多公司是不行的,因為老油條雖然不好管,但他們掌握了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所以這就是個兩難問題。
方既明就聰明多了,他深知自己並不適合管理公司,於是他主要抓兩項,一項是財權,這是必須要掌控的。一項是人事權,也就是高層的人事變動,他需要親自審定。一個真正有智慧的管理者,就是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如果過多插手具體事物,那不就成了諸葛亮了嗎?就真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方既明沒那麼傻,有那麼多員工,幹嘛他要去做這些瑣事?
朱建華一愣,他沒想到方既明居然真的是提個框架而已:“方董,那我們談好了,就能做了?”
這是朱建華沒想過的,因為在電視臺,只要是拍板的事,都得臺長來做。副臺長?也沒這個資格。
可在方既明這裡,放權從來不是一件難事:“這有啥的,只要擔起責任來,誰做主都行。”
面對方既明這樣的魄力,朱建華感慨萬分:“活該方董你把公司做得那麼好啊!”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