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誠鈞開始分析了,“如果接下來的歌,都差不多水平,那麼這張專輯說不定還不如上一張。”
嗯,跟楊誠鈞一樣分析的,還有音樂圈的“前輩”們。
文人相輕,歌手也是一樣,音樂圈更是如此。
哪一個音樂人不是桀驁不馴,認為別人都是o的,自己的音樂最厲害?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因為市場只認好聽的音樂。你自己覺得自己的音樂再厲害,沒人買賬,市場不認可,你照樣會餓死。不過樂壇的“前輩”們,都是有“功績”在身的,自然是趾高氣揚,看不起方既明的作品。
特別是那個請到電臺的閆濤,更是明褒暗貶,用心險惡。
可惜的是,市場給出來的資料,狠狠打了他們的臉,讓他們再次感受到了市場的險惡。
單單是實時資料,都顯示這首歌期間,觸達的人群高達兩億多人,這還是粗略估計的。其實用腳指頭想想都覺得不太可能,因為還有好多其他裝置收聽的都沒有統計,有經驗的統計員看了收聽曲線,跟上次《安靜》首播時的曲線差不多,那說明三億人次是跑不掉的。
觸達人數超過三億人,這已經是天花板了。
除了之前新聞節目有破記錄之外,就再也沒有了。
但那時候觸達近十億人的記錄,是在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女排奪冠的訊息。那時候,真的是電臺最輝煌的時刻了。但隨著電視的普及,從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再到新世紀,那都是電視的天下了。
不過呢,電臺還是有影響力的,只不過影響力在縮小而已。
其實電臺是很難被取消的,哪怕沒多少經濟效益,都要維持電臺的存在。因為電臺是最簡單的傳播形式,特別是在特殊時期,必須要用到。所以,電臺不可能被取締。
倒是看起來很高科技的網路,到了特殊時期,必定是首當其衝的。
當然了,2005年這會,還能說是電臺節目的最後餘暉。
再過兩年,這個規模也沒有了。
因為車載收音機會被更好的技術取代,比如說車載藍芽,最後發展到車載ktv、車載影院等等。
不管怎麼說,《簡單愛》都是肉眼可見的火了。
因為中國音樂之聲這個節目後面,是放的方既明其他歌曲。這個節目一結束,那中國音樂之聲的觸達人群,突然呈現了斷崖式的下跌。
要知道,這足以說明了很多問題。
方既明,已經足以左右聽眾的喜好,這是影響力的證明。可以說,如果換一個歌手來,都未必能達到這個程度。
除了方既明確實有“實力”之外,他四年不出一張專輯也是誘因。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