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大年初六,春節檔迎來尾聲。
但是,票房第一依舊是《唐伯虎點秋香》,喜劇已經成了春節檔必備的電影。這一天,《唐伯虎點秋香》,實時票房:695萬;上座率:90;排片率:38.9;總票房:.26萬。
這個票房,看得同行流淚,看得觀眾捧腹大笑。
沒辦法,笑點太過密集了。
但抨擊的聲音也隨之而來了,什麼笑點低俗,什麼只為逢迎觀眾,什麼沒有內涵……反正吧,能噴就噴。
接下來,當然是打臉時刻了。很快,有人就扒出了這一段關於唐伯虎的歷史: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考中蘇州府試第一名,進入府學讀書。弘治十一年,考中應天府鄉試第一解元),入京參加會試。弘治十二年,捲入徐經科場舞弊案,坐罪入獄,貶為浙藩小吏。從此,喪失科場進取心,遊蕩江湖,埋沒於詩畫之間,終成一代名畫家。正德九年1514年)秋,唐寅應寧王朱宸濠之聘。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唐寅裝瘋被寧王放還。
寧王朱宸濠是什麼人?
是造反的藩王,但最後被正德皇帝打得落花流水。
唐伯虎跟寧王是有過接觸的,所以電影裡面就有這麼一段主線。
如果不是寧王派人強行逼迫,唐伯虎怎麼會暴露身份?
要不是唐伯虎捲入科場舞弊案,唐伯虎怎麼可能躲在家裡畫畫,還娶了八個老婆,連書都不怎麼看?
當然了,這是戲說,不是正史。
但戲說不是胡說,唐伯虎的一生的軌跡,電影都是暗合的。
這樣的電影,還沒有內涵,誰有內涵?!
被扒出了歷史之後,那些鍵盤俠又噴笑點低俗、只會逢迎觀眾了。
結果這一段,更是被人啪啪打臉:要是在電影中展現了諸多詩詞,諸多對聯,還有高超繪畫技藝的片段,這都算笑點低俗的話,那麼中國的喜劇電影就沒有一個不低俗的。其中,一個網友說得挺好:“方既明不是逢迎觀眾,是他拍的電影,我們觀眾正好很喜歡看,僅此而已。”
一句話,把那些鍵盤俠也好,把水軍也罷,燥得無地自容。
對啊,人家不是逢迎觀眾,人家是拍什麼,觀眾就喜歡看什麼。要是其他電影拍的東西呢,大家卻都不怎麼買賬,為什麼會這樣?
為什麼會這樣?
很多電影人都在想。
可惜的是,沒人能明白道理在什麼地方。
任何作品,作者都是第一個看到的人。如果對自己都弄虛作假,欺騙自己,你怎麼可能對得起觀眾?連自己那一關都過不去,覺得電影拍得其實並不好,並沒有全力以赴,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那當初為什麼不盡善盡美?
連自己都能欺騙了,不好看的電影,只要是自己拍的,那都必須強行自我催眠這很好看。自己是騙過自己了,但觀眾呢?你怎麼欺騙?
你硬是把一坨翔塞給觀眾,還告訴觀眾趁熱吃,你猜觀眾會怎麼樣?
所以說,作品必須過得了自己良心這一關。過不了,你還是不要把它做出來,因為做出來,觀眾也很可能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