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久之前,渠道為王就成了這型別公司的信仰。特別是在渠道方面獲得巨利的方大,更是如此,它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優勢,然後對問題進行改革的。別的不說,一家號稱“高科技”的公司,研發人員連它的代工工廠都比不上,這怎麼可能轉型呢?
一旦轉型,利潤肯定是不夠用的。
所以,方大集團的負債會突破上限,甚至有破產的可能。
一種是慢性死亡,一種是猝死,你覺得方大集團會傾向哪一種?
肯定是第一種啊,多活一天是一天。
再說了,現在方大集團可不覺得自己是在慢性死亡,它還野心勃勃,想要做世界第一的個人電腦裝置商呢!
方既明想著,如果他現在來執掌方大集團,他會怎麼辦?
首先,他會在保持渠道的情況下,立即削減高層的工資,所有員工都要辭職後競聘上崗。
沒錯,就是上輩子華為改革的那一套,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員工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把那些沒能力的員工給清理出去。畢竟末位淘汰制似乎很不近人情,但對企業是真的好。只有拋掉包袱,才能更加好的繼續前進。
第二,方既明會砍掉一些沒盈利的專案,哪怕因此損失一些渠道收益。
在一個公司裡面,如果有一些特殊訂單,那麼這些訂單背後一定是有利益鏈條的。而公司,絕對是失多於得的那一方。比如說,方大集團要求做到什麼什麼條件,某某單位才會買它家的電腦,用來辦公。
短期內,看似有錢賺。實際上,這給出了太多利益了。畢竟這種打秋風,不會是一次性的。
第三,方既明會利用省下來的錢,加大科技研發。
這是最關鍵的一環,也是領導魄力的體現。
沒有科研,什麼高科技公司能長久?那是扯淡。
但方既明不覺得陳大磊有這個魄力。
單單是清掉公司內部的寄生蟲,他都束手束腳了。他的那些渠道,很多利益掛鉤的時候就是要安排某某領導的親戚熟人進公司的,甚至還有擔任某些職位才行。你瞧瞧,這樣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情況,陳大磊敢於改革嗎?
他絕對不敢!
當然了,這樣的一個公司,居然還能撐到現在,還能發展得不錯,哪怕是畸形了點,也還能勉強生存,方既明是很佩服的。最起碼,人家能活下去了。
這也表明了一個情況,就是中國的消費實力確實有,而且還很大。
單單是單位的採購,都足以養活一家組裝公司,確實出乎意料。當然了,也就一家而已,多一家都不行了。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