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造車,不是說說而已,而是把一半的流動資金都拿了出來。
別看方既明似乎能成為一個富家翁,但是在造車企業面前,方既明的那點錢還是有點不夠看了。黃同福也沒接受方既明的投資,可能是嫌棄太少吧?
方既明看著黃同福離去的背影,心中略帶感慨,這是一個腳踏實地做實事的人,如果他都不能成功,還不知道誰能成功了。其實中國車企有很多弊病,特別是合資車企。老是想著等靠要,從來不想著自己去研發技術。
是,引擎專利都被歪果廠商把控著,要是等專利過期,說不定都成電動汽車的世界了。
但這不是不研發的理由,畢竟除了引擎之外,你還能在其他方面著力啊,變速箱、底盤……這些不都是可以創新的嘛!你什麼都不做,老是等靠要,這能好得去?
再怎麼說都好,自研的引擎、變速箱,都要比合資車企給的便宜!
這在成本上就碾壓了,差的是品牌溢價而已。
就好比一個國產品牌,因為品牌溢價問題,同樣的效能,國產車只賣幾萬塊,而合資車能賣十幾萬。不是誰的質量更好,而是因為品牌溢價問題。合資車就是有面子,國產車就是土氣,很多國人是這麼想的。
所以說,國產車要想崛起,還得靠技術說話。
惠能在做了,雖然黃同福沒說,但方既明知道,歷來相信技術創新推動發展的黃同福,不會在汽車行業就放棄了創新。現在方既明要做的,就是等待黃同福的好訊息,並且在名下的公司支援一下他。
比如說,工具用車,都選擇惠能的。
畢竟在電動摩托方面,也是有方既明一點股份的,雖然不多。
可以說,沒有電動摩托的積累,惠能未必有錢去開發汽車。
將近三年的電動摩托的銷售,讓惠能成功積累了龐大的資金。這麼說吧,一輛電動單車,賣2000塊錢,惠能的純利潤就有500多塊錢。要是電動摩托車,惠能有800多的純利潤。這也就算了,關鍵是電池方面,惠能規定電動摩托換電池要800多,電動單車也要500多,這裡面的純利潤都是300多,電池才是惠能最賺錢的!
賣了將近一千萬輛電動單車、電動摩托的惠能,純利潤早就賺了幾十億了。
這個幾十億裡面,拿來造車綽綽有餘。
但要說到研發,就捉襟見肘了。
怪不得黃同福說沒錢,還是因為研發太耗錢了。
“智慧汽車也是未來比較火的概念之一,這個可以做。”
方既明知道,上輩子的華為在手機方面被白頭鷹無理打壓後,還是把目光轉向了汽車。沒辦法,企業到底是需要生存的。
其實不止是智慧汽車,方既明還讓神州那邊搞系統一體化工程。也就是說,只需要一個手機,就能實現各種電子產品互聯,這種黑科技,足以吸引消費者的眼球。
不過現在方既明已經顧不上神州了,他現在的重心已經放在了飛訊上市上面。
白頭鷹那邊的財團很給力,在鈔能力之下,一路綠燈狂飆到了上市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