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何年何月,得償所望?”
方既明自嘲地笑了笑,他現在已經不是學生,一年拍一部電影,估計都是奢望了。
這不,除了劇本之外,一份《百度發展規劃》已經擺在了他的桌前,他要開始為名下的公司做事了。
現在方既明名下的公司,財務系統逐漸完善,人才梯度計劃也已經有了更迭,更重要的是,監督管理到位,公司一切都上了正軌。然而,這是不夠的。公司發展不是按部就班,按部就班的話,那必定會被淘汰。
於是,方既明把目光聚集在了三個字——“大資料”。
沒錯,這就是未來的方向,但現在搞“大資料”,是不是太快了點?
方既明覺得剛剛好,因為這時候已經算是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開端了,已經有超過三千萬臺國內的手機開通了gprs流量,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多行動網路使用者的。現在不去開發“大資料”,佔據主動地位,等後面再搞就遲了。
為什麼選擇百度?
很簡單,因為百度的“大資料”最好搞,因為它是搜尋引擎。
只要是搜尋引擎,就能收集各種搜尋資料,然後再最佳化演算法,配置廣告和使用者想得到的資訊。
不僅僅要發展“大資料”,還得發展“雲端伺服器”、“智慧ai演算法”。這可以說是未來的重點專案,需要花大量資金、時間和人力去投入的。如果現在不開始準備,很可能就真的落後了。
一步慢,步步慢。
網際網路的情況就是這樣的。
當然了,方既明打算自己公司研發出結果後,才對外放出風聲。
其實吧也沒必要這樣做,因為相應的理念早就有專家提出來了,只不過現在還沒條件實現罷了。其實人類的發展之路是很相似的,就好像古時候隔著好幾萬裡,文明都類似一樣。這代表著在類似的環境下面,發展出來的文明具有共通性——比如都用黃金做貴重貨幣,比如都使用布料做衣服,比如都發展出了種植業或者畜牧業……
這些無不昭示著,冥冥之中,文明是有脈絡可尋的。
既然如此,那麼到了網際網路時代,一定是朝著大資料、雲端服務和人工智慧方面去發展的。而專家能提前十幾年看到這些東西,並不奇怪。
所以,有公司具備魄力提前去研發,這才是令人震驚的事。
因為沒有人知道這些東西會不會有應用前景,關鍵是能不做賺錢?
只有方既明知道,大資料用好了,是真的賺錢。
別的不說,單單是廣告精準投放,都要創造出無限利潤。
“至於飛訊……”
方既明有點苦惱,說實在的,方既明對飛訊的期望更大,因為上輩子的騰訊別看好像沒啥創新,但實際上專利的申請上,騰訊在國內網際網路是第一的。現在方既明體會到公司多的痛苦了,因為護城河已經形成,各個公司之間已經有了隔閡。
一個公司開發出來的大資料,會不會給其他公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