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路方興未艾的時代,資訊傳播也很快了。
這不,方既明這邊剛剛開完新聞釋出會,網路訊息一下就出來了。
不少網友在貼吧評論道:“哇,老方威武啊,直接懟,不帶留情的!”
“我最欣賞那句話,華語音樂是最好的!”
“雖然覺得方既明自大了點,歐美那邊的流行樂發展那麼多年了,我們說華語音樂最好,還是沒底氣的。不過,很提氣!”
“中國樂壇,需要這種聲音!”
“張靜這人,太小家子氣了。”
“方既明大氣,所以他的專輯賣得也大氣啊!”
“方既明大氣?我看是小氣吧?張靜都沒指名道姓,他差不多全點出來了。這種睚眥必報的明星,你們也喜歡?”
“嚯,抓住一個黑粉,大家快來圍觀!”
……
人紅是非多,這次就體現了這個道理。不是方既明有多強勢,而是一些被他觸碰到利益的圈子,忍不住要起來抵制他了。比如音樂圈,就那麼點蛋糕了,還要跟他們搶飯吃,這些主流音樂圈就坐不住了。
然而,他們卻沒想過,正是方既明“開創”了更多音樂可能,帶動了更多的歌迷。別的不說,單單是qq音樂上催生起來的網路歌手,也是有那麼一批了。只要有些口水歌,能病讀式傳播的話,再加上彩鈴、炫鈴什麼的手機鈴聲崛起,那絕對是賺得盆滿缽滿的。
主流音樂圈還抱著以前的舊思維看待新事物,覺得是方既明這個“外人”搶走了他們的飯碗,真的是不知所謂。
別的不說,方既明現在算是把r&b、rap等等曲風做成了大眾範圍內的“流行”,只要這些主流音樂人懂行的話,循著方既明“開創”的風格,模仿就是了。上輩子也是如此,周杰倫大火之後,很多歌手紛紛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於是,到了2004年,群魔亂舞……哦不,是群雄並起,成就了華語樂壇的巔峰。
說起那一年,方既明還以為是華語樂壇的開始,沒想到卻是華語樂壇的巔峰。再過十幾年,這一年發行的歌曲還在各大ktv被點唱,比例還不小。看看後來的熱門歌曲,看似有了西方音樂的高階感,實則除了腦殘粉之外,就出不了圈。
這是為什麼?
方既明覺得,這是因為那些流量明星請來的創作團隊,都是歐美的,根本不能把中西方音樂精髓結合起來。就拿《娘子》這首歌來說,歌詞極具中國特色,但樂器和樂理,卻都是西方的特色,可結合起來,運用了中國民族音樂的理念,即便是西方樂器也一樣“演奏”出了中國風。這就是例項。
立足中國市場,就要做中國音樂。一味西方化不可取,一味擁抱舊時代,也是固步自封。所以說,要做中西方結合的音樂,而不是像十幾年後的流量明星那樣,請個歐美團隊來,打造又唱又跳的歌曲,除了引來腦殘粉的尖叫,實則沒多少路人買賬。
音樂的高階感,其實是美感。
現如今,方既明就“現身說法”,把這種感覺放在了歌曲裡面。可惜的是,市場的滯後性,還是無法讓那些主流音樂人醒悟過來。或許,正是要像上輩子那樣,出一個周杰倫才能稍稍攪動一番中國樂壇這潭死水。不過,也只是攪動罷了,因為樂壇無法靠一個人撐起來,哪怕是很多創作歌手努力,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