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好萊塢的爛片也是很出名的,但它們也不盈利,為什麼還存在?
爛片,根本就不是人為能控制的,除非是為了洗洗軟妹幣,不然哪有導演願意拍爛片的?哪一個有點理想的導演,不覺得自己拍的電影是好電影?
關鍵是,觀眾的審美才是王道。
一部再高大上的電影,普通觀眾看不懂,有什麼用?
好比上輩子郭德綱說的那樣,雅俗共賞做到真的很難。你要雅,就註定少觀眾。你要俗,就鐵定要捱罵。
好比崑曲,世界上還有能比崑曲更雅的嗎?沒有了,一句唱詞裡有三四個典故,非得捧著字典才能聽得懂,普通老百姓願意去看?而相聲呢,是發展於草根的文化,看看某些主流相聲演員說的主流相聲,人人都說好,但就是賣不出票去。唯獨說傳統相聲的,貼近老百姓語言的,聊些家長裡短的相聲,活得異常滋潤。
饒是如此,上輩子的相聲都是一枝獨秀。
而這輩子呢,相聲基本算是完了。
一樣的道理,你罵觀眾是垃圾,你也不看看自己拍的什麼垃圾玩意!
觀眾拿著真金白銀去買票,那是拿錢去支援電影的。如果電影不好看,誰吃飽了撐的去花錢找罪受?正常人都不會做這樣的事!
禽獸的眼睛是血亮……咳咳,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你電影好不好,觀眾心裡有數!換句話說,觀眾都在用腳投票,這是最真實的!
這也是方既明為什麼信奉票房為雄的原因。
可能有好電影沒有好票房,但那是因為種種原因,比如沒有大牌明星、沒有宣傳什麼的。但是,一部爛片,即便有票房,也高不到哪裡去,口碑還異常崩壞。哪怕獲得一時不錯的票房成績,但當你再導電影、再拍電影的時候,觀眾就不會來看了。
市場的自發性、滯後性的特質,彰顯得很現實。
國產電影之所以爛片多,不是因為觀眾,而是因為導演根本不懂觀眾的心思,只按照自己的思路去琢磨電影,那隻能琢磨出一個屁來。好萊塢爛片也多,但人家好電影也是有產出的,比例還不低,這就是差距。
再對比一下香江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的電影,看看哪一部不是脫胎於市民文化的?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你要是脫離了群眾,脫離了生活,你能知道群眾怎麼想?
所以國產電影爛片多,不是因為觀眾垃圾,而是因為導演垃圾,選劇本不會選,拍電影差了事實十萬八千里。就好像拍的另一個烏托邦世界一樣,跟現實生活極度割裂。
林清漪偷笑道:“你啊,是要做國產電影的救世主嗎?”
方既明攤了攤手:“我哪有這麼大的能耐,我都要你打救一下我呢。”
“呸,不正經。”林清漪羞紅了臉,因為方既明已經環上了她的腰,把林清漪攬入自己的懷中,兩個人處於很親暱的狀態。
“國產電影不是真的沒救,而是市場還沒規範。只要市場規範了,好電影賺錢了,那肯定能形成良性迴圈的。”方既明好似斷言一樣,確實發展也會如同他說的那樣。比如上輩子,在被無數爛片煎熬之後的中國電影市場,對於好電影的渴求,那是節節攀升的。一些爛片,口碑不好,票房差的,往往只能上映幾天時間,哪裡像現在這樣,就算是爛片,也能根據關係,排片也很不錯。
喜歡其實我只是想演戲請大家收藏:()其實我只是想演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