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既明笑道:“懂了就是懂了,不懂我也沒辦法裝懂啊,是不是?”
孫詩薇:“……”
是的,她一時間找不到詞句來反駁。這確實是藝術領悟的問題,而不是音樂修養的問題。音樂是音樂,電影配樂是電影配樂,有共通之處,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配樂配樂,是配合情節而生的,一段不怎麼樣的音樂,透過情節互相烘托,也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
蔡雨澤果然是有悟性的,被方既明這麼一點撥,就領悟了深一層:“方董,那我用這段配樂在這,應該可以?”
方既明露出一副“孺子可教”的樣子:“不錯,領悟得很快。”
孫詩薇見蔡雨澤都服了,她也只能嘟嘟嘴,認真打起下手來。不得不說,經過方既明這麼一點撥,蔡雨澤的配樂功力直線上升。
剪輯工作進入了最後階段,方既明一再要求完美。為此,很多片段都要重複剪輯,片子被磨得夠好了,方既明才覺得稍稍滿意。伍嘉榮全程跟在一旁,感慨地說道:“方導,你也是厲害,居然沒有多少廢鏡頭!”
方既明:“……”
他能說自己內心已經有一部完成的電影了嗎?
要不是臨時有靈感,拍了幾個額外的片段,說不定都沒辦法圓起來了。
“咳咳,所以我拍戲很看重分鏡頭和劇本。”方既明顧左右而言其他。
“接下來就送審吧?”伍嘉榮有點不捨得,這是他的第一部電影。
方既明點點頭,說道:“希望能趕上七夕節上映。”
“七夕節?”
這是方既明第一次跟伍嘉榮談檔期。事實上,真正剪輯完成,都沒花多少時間——畢竟鏡頭就那麼點,取捨也容易。要是鏡頭多了,伍嘉榮自己都捨不得剪掉了。很多導演都有這個毛病,捨不得剪掉辛苦拍出來的情節。可問題是,與影片整體都不符的片段,對主線劇情沒有推動的情節,不剪掉還能怎麼樣?
要是不按照節奏來剪輯,那麼很容易拍成節奏拖沓的文藝片,觀眾很長一段時間都不知所云,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
這是大忌!
商業電影,一定、必須要有適當的節奏!你可以不快,但拖沓絕對是致命傷。
方既明也不想追求什麼電影藝術,那都是拍電影不賺錢的導演的藉口。真正的電影藝術,方既明也佩服,也知道自己做不來,那就只能拍拍商業電影賺點小錢錢這樣。
精剪完畢後的《我的野蠻女友》,正式送審。方既明也給潘銳、王櫟打了電話,讓他們跑跑關係那樣。畢竟他們也是有分紅的,別什麼都不做啊?緊接著,是找光明傳媒,定下發行商和宣傳套路。
“方董,你想七夕節上映?!”
黃利成有點皺眉,“這有時間啊,幹嘛不提前?”
“我的意思是,可以提前一週,但一週內必須包含有七夕節,也就是今年的8月25號。”方既明說道,“這是一部愛情片,必須扯一個噱頭才有好票房。”電影上映,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方既明覺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覺醒。在經歷了洋節日的衝擊,傳統節日也要煥發出生機。有關部門絕對樂意看到這情形,所以會明裡暗裡的不給壓力。
地利,也很簡單,是有沒有同檔期的大片競爭,這是很重要的。一家獨大,才能攫取更多的票房!!!這一點毋庸置疑,哪怕有質量稍好的電影同期上映,都會分流不少票房。
人和,則是一部電影的質量。電影終歸還是靠質量來說話的,本身實力不濟,那麼輸掉票房之爭也不能怪誰。
拍好電影,然後給一個靠譜的發行公司,方既明的工作就完成了。
至於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