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大家都搶著去電影院看《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時候,方既明卻在柏林跟一眾電影發行商談判。
其實,方既明不在乎海外發行能賺多少,因為賺得再多,也不過是25左右的分成罷了,頂天了30。方既明更看重的是發行商的發行能力,能不能爭取更多的熒幕。確實,電影熒幕多了,才能更好宣傳電影。至於分成,只要不低於25,方既明都接受,甚至還能接受保底發行。
歐羅巴的電影市場太複雜,一個國家和另一個國家的發行完全不一樣。
最後,方既明為了省事,選擇一家發行能力最強的海外發行商。但這家發行商也只能發行英法德意等國家而已,其他國家的發行商也分別拿到了發行權。
快速搞完合同之後,都到了21號。
距離上課時間已經很近了,方既明倒是沒關係,因為北電隨時可以請假。
可林清漪不行啊,燕大是一等一的學府,對回校報道這種事很看重。沒辦法,在請了一個小有名氣的律師事務所稽核過所有合同之後,方既明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唉,中國沒有海外發行商,真憋屈!”
方既明簽了十幾份合同之後,無奈地吐槽這件事。
顧弘業在一旁看著,居然有點羨慕。
“你居然簽了三份保底發行的合同啊?!給了那三個鬼佬每家公司五萬歐?!”
方既明攤了攤手,無奈地說道:“那有什麼辦法,他們都是小國,自家的電影都放映不過來。或許有百姓想獵奇看看中國電影,但他們也不敢保證票房。再說了,歐羅巴那麼多小國,你哪裡照顧得來啊?所以說,保底發行,給他們一點錢,有賺固然是好,畢竟有30的利潤分成呢。如果沒賺,那就不管了,反正虧得不多。”
其實,方既明這話也不對,歐羅巴,特別是西歐就沒有什麼貧國,這時候是僅次於北美的票倉。
當然了,哪怕是好萊塢電影,也很少在這裡取得好成績。因為歐羅巴的觀眾向來是“高品位”的,喜歡看雲裡霧裡的藝術電影。這也是為什麼三大電影節有兩大都傾向於藝術電影了。
然而,也會有例外的。
畢竟歐羅巴人民也不全都是精英,也有底層觀眾喜歡商業電影。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以及方既明的機會了。
方既明覺得,只要歐羅巴的票房賣過700萬歐就賺了。歐元只是個計量單位,事實上2001年12月31日之前,歐元都還是在過渡期,很多國家還沒支援歐元。)如果票房超過一千萬歐,方既明會覺得大賺特賺。
至於再高的票房?呵呵,你在想什麼啊,哪有這麼好的事!
方既明現在就等著北美那邊,能不能搞到海外發行。反正他不挑檔期,越是淡季越喜歡。畢竟淡季出黑馬,上輩子《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在北美都賣出近兩個多億美刀的票房。方既明覺得,他要能賣出五千萬美刀的票房都不容易了。
畢竟故事核心變成了中國的,這美麗間佬他們能不能接受都是兩碼事。
顧弘業不太懂電影發行,問道:“那我們什麼時候回去,這些天我都把畫展、教堂逛了一遍了。”
方既明笑道:“不是買票了嗎,明天的飛機。”
“唉,突然覺得這一趟出來不是很值得……”
顧弘業有點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