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統計之後,曹廣福覺得是自己敗了。畢竟上座率都差了將近一倍,這幾乎沒得追。
當然了,也並非絕對的。只要將《看不見的戰爭》送進戛納電影節,就一切有得追。畢竟,他是送電影去參賽而已,並非入圍最後名單。這個差距如果不說明白,一般觀眾是不清楚的。但只要借到戛納電影節幾個字,就足以匹敵柏林電影節帶來的影響了。
畢竟,大家只是想讓一部中國電影獲獎,而不在意是什麼電影。
更重要的是,電影院樂得看到兩虎相爭的局面,這樣會刺激更多觀眾走進電影院。
2001年的電影市場,註定不平凡。
因為兩部電影在剛剛開年的前兩個月,已經搶下了近5000萬票房。這是在以往都沒出現過的事情,所以很多業內人士驚呼,春節檔已經到來!
是的,春節檔是一個消費力十足的檔期,因為這個假期,幾乎全國人民都在放假,有消費能力的人都有這麼一個假期,你說票房能不高嗎?!
更讓人心動的是,他們也沒必要湊熱鬧,在寒假上映就行了,甚至可以提前一週上映,名正言順的搭便車!
而且,連《這個男人來自地球》這樣的電影都能在春節檔獲得兩千多萬票房,他們又覺得自己能行了。
是啊,《這個男人來自地球》的拍攝手法極其簡單,劇情也不復雜,隨便一個導演來都能拍得比這個好吧?
這就是很多中國電影人的誤區了,以為堆積大牌明星,搞個宏大的場面,就能籠絡觀眾。殊不知,電影的核心是講故事,或者說是身臨其境在故事當中。如果沒有讓觀眾有代入感,那麼這部電影必定仆街無疑。
然而,中國的電影呢?
追求藝術有之,追求鏡頭有之,追求明星有之,追求場面有之,追求特效有之……就是沒辦法講好一個故事。拍出來的電影,除了業內人士覺得——哇,好流弊啊之外,觀眾看都不想看,因為看了昏昏欲睡。
所以,這些“業內人士”只是感動了自己,卻感動不了觀眾。要不然,中國每年都送審不少電影去各大小電影節,獲獎也不少,可為什麼三大電影節加奧斯卡金像獎什麼的,從來沒有提名過中國電影?
還不是因為這!
劇本太過辣雞,不知所云,別人買賬才怪了。
當然了,方既明也希望中國電影能好,但這是一個優勝劣汰的市場,不讓那些佔據資源的不合時宜導演倒臺,新生力量都無法上臺。畢竟,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多了。方既明的到來,就是攪動中國電影市場的那條鯰魚。
可惜的是,曹廣福不明白大勢,還在炮製新聞。
於是,經過陽光傳媒一手炮製的新聞,開始在網路上大肆傳播——“《看不見的戰爭》確定角逐戛納電影節,金森說這次必拿金棕櫚獎!”
這樣的新聞,但凡較真點都不會信,沒理由那麼巧啊,《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剛剛確認訊息入圍柏林電影節,這邊就參加戛納電影節了?懂行的人都知道,沒那麼快的,送電影過去,也需要時間,更別說稽核了。所以,這就是曹廣福的招數,用來宣傳的,實際意義幾乎等於沒有。
只是這年頭網路監管不到位,各種假訊息炮製很簡單。
於是,類似的新聞滿天飛,黃利成自然也知道了,連忙給方既明打了個電話,詢問對策。
方既明笑道:“黃董,你慌了?”
“方董,這不是開玩笑的,金森的實力你我都知道,雖然他轉行拍商業片了,但是《看不到的戰爭》其實藝術性很強的……”黃利成以一個業內人士的眼光來看,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