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既明是瞭解海外市場的,他知道一些成本較高的華語大製作,保底價格常會超過10萬美刀。而從北美影院的實際表現來看,目前不同檔次的華語片號召力其實並沒有這麼大的差距。
這樣的話,方既明還不如去找畫虎,這樣在保底完成,也就是盈利之後,起碼大家能五五分成。換而言之,發行商最多能賺到27.5的票房分成,而方既明也能利益最大化。
只不過畫虎也有侷限性,因為他們一般只能打入北美市場的chinaton,也就是唐人街。哪怕最多可以發行的電影院,也就800多家電影院而已。所以,方既明打算只賣北美市場給畫虎,其他海外市場,還得再談。
當然了,北美市場的票房分成也跟中國不一樣。現在中國很少有保底發行,而北美就很流行。如果不是保底發現,那麼北美市場會有兩種分成方式,一種是以周為單位,用一部影片在一家電影院的總票房收入,減去一開始談定的必要固定開支和電影院的具體條件,如設施、座位數、銀幕數等有關),然後拿裡面的九成。第一週是九成,第二週是八成,一直遞減。這樣是鼓勵電影院延長放映時間,要是大賣座的電影,最後電影院獲利很可觀。
還有一種,是不算開支,直接按照總票房6070。然後發行商就看這兩個資料誰大,就選擇哪個。一般來說,這兩種分成方式最後的博弈會是電影院拿45的票房,而發行商拿55左右。
當然了,還有一種是固定票房分成,比如五五開這樣,只不過一直不是主流而已。
而發行發,其實就是帶上了製片方了。靠譜的發行商,一般會要求1525的票房分成,也就是說,製片方能得到3040的票房分成。這樣的話,確實比中國的固定分成要好很多。畢竟,中國的發行商有點貪得無厭了,要分三分之一強;製片方只能拿到個2830這樣的票房分成。
要不是實力不夠,方既明都想自己搞發行,幹嘛給錢給別人大賺特賺的?!
當然了,合同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哪怕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也是分階段票房的分成,這裡面挺複雜的。這麼說好了,如果票房最終站上3000萬,那麼製片方分成會高達39!要知道,國內院線只有27的分成,而電影院只有33的分成。當然了,如果是發行商、製片方跟電影院三方博弈之下,肯定是製片方讓利的。一般來說,電影院的最後分成都會超過40,多的甚至達到50以上!
具體電影具體分析,因為每一部電影分成都是不同的。
然而,對一部有著觀眾基礎的電影,開口就想拿走25分成的海外發行商,確實有點貪得無厭了。方既明覺得,18是可以談的,20也能接受。但25,是萬萬不能接受的。當然了,現在也不是談的好時機,等柏林電影節落下帷幕再談吧。大不了找一家歐羅巴最厲害的發行公司,簽下保底分成,他們保證會用力去推。
畢竟,保底發行也是近乎拿到25的票房分成了。
林清漪有點好奇地問道:“既明,對方的條件很苛刻嗎?”
方既明笑道:“當然苛刻了,而且他獅子大開口,一下就要了歐羅巴地區的發行權,還要25的分成,要臉不?”
“那你能拿到多少?”林清漪不太瞭解這個。
方既明想了想,說道:“大概也就1720吧,這也是我力爭的點,哪怕保底發行,我也不能吃虧啊!”
畢竟歐羅巴電影市場和北美電影市場不一樣,電影院分成也高,超過了50,所以這絕對是要吃虧的。也就是說,發行商只能拿45左右的分成,如果給了25給發行商,製片方不就只能拿20了嗎?這也是方既明萬萬不能接受的。
畢竟中國電影不是好萊塢電影,好萊塢電影在歐羅巴的分成,是超過45的。
而電影院為了賺錢,也捏著鼻子認了,只拿40。而發行商呢,拿不到12。
所以說,票房分成看似瑣碎,實際上這真的是一門學問來的。分成少了,自己吃虧。分成多了,發行商不給力,電影院也排片不好。這裡面最佳的方案,就是保底分成了。
“那這麼說,你是想保底發行?”林清漪有點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