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方既明還有幾句話沒說。現在的歷史劇,都是特麼的胡編亂造,對於細節一點都不注重,難怪歷史學家們直呼“辣眼睛”。但突然有一部戲,甭管是電影也好,電視機也好,體現出了宋朝真正的特色,你說會不會帶動一批真正的歷史愛好者?
哪怕是被這批歷史愛好者痛批到體無完膚,那也是帶動了人氣啊!沒有褒貶,哪裡來人氣不是?
導演一聽這話,心動了:“你小子口齒挺伶俐的啊,行,我給你個機會。等下,你從這裡,走到街道盡頭,我們高空拍一個全景,任憑你自己發揮,懂了吧?”
方既明立馬明白了,甚至一眼就看到了樓頂上的那個機位,其實這個機位,不過是一兩秒鐘的鏡頭而已,但拍的時候,可能換衣服拍十幾組。為什麼?很簡單啊,需要空鏡頭來切換下一個場景。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都是這個講述手法的。鮮少有人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來講述一條街的故事。
最常見的,就是高空俯拍,告訴你是發生在哪裡,哪一朝的事。然後從遠景切換到中鏡,再切換到特寫,這就是拍攝、剪輯的“鏡頭語言”了。演員其實也是辛苦的,不僅要拍鏡頭,而且一個鏡頭要分前後各拍幾次。所以,ng才是正常的,能一遍過,那這些個演員,和配合的演員是影帝級別的演技了。
“各單位注意,各單位注意,清場了,攝像機開機,採光、打板,現場音收錄到位沒有?好,《高中駙馬》第一場第一次,action!”
導演拿著大聲公,喊了開始之後,場務開始打板,開始拍攝了。方既明在喊了“action”之後,開始模仿著宋人的步伐,遠遠看著對面有人來了,就用團扇遮住了臉。等那個人過去後,方既明才放開團扇。是的,這也是宋朝文人間的一個習慣,可以說是風俗了吧。遇到熟人,不想打招呼的時候,拿扇子遮臉,別人也就很識趣的當做沒看到你了。
古代的文化,其實都很人性化的。可惜現在的話,傳承不多了。不對,也有傳承的。當你不想和某個人打招呼的時候,你假裝自己近視沒看到,似乎也是一個道理?
但是,看著監視器的導演,氣得都快吹鬍子了。
沒辦法,他只是導演,不是歷史學家,不知道其實這是宋朝人的日常。
忍了好久,導演為了不浪費時間,還是沒喊“咔”。這是拍電視劇,不是拍電影。要是拍電影,導演早就叫方既明滾了。
於是,方既明的龍套生涯,從這裡就開始了。
沒想到,副導演卻看出點什麼來了:“有意思,有意思,導演你看,單單是他這個動作,就讓整個畫面升級了不止一個eve層次),整部戲,好像活了一樣。怎麼說呢,特別有生活氣息。”
導演一愣,然後仔細看了看,才說道:“嗯,有點意思。下一場叫他換衣服,演個小販,我給他一個側面中鏡。”
副導演點了點頭,去跟場務說了一聲。
於是,第二場方既明換了衣服,演一個小販,還有一句臺詞——賣水果咯,新鮮的水果!
方既明呢,覺得這臺詞太不符合朝代了,然後跑過去跟導演商量:“導演,能換一換臺詞嗎?我覺得我說‘有福州府甜津津香噴噴紅馥馥帶漿兒新剝的圓眼荔枝,也有平江路酸溜溜涼蔭蔭美甘甘連葉兒整下的黃橙綠橘,也有松陽縣軟柔柔白璞璞蜜煎煎帶粉兒壓扁的凝霜柿餅’,你看怎麼樣?”
其實,這元雜劇裡面的一段模仿南宋時的叫賣,音雖然近臨安音,但話卻是北方官話。
導演一聽,眯著眼看著方既明:“我說你小子,是歷史系的來找茬的吧?”
方既明連忙苦笑道:“不是,這不是戲劇裡有的臺詞嘛,元曲裡面的。”
導演笑了:“你還懂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