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怎麼樣?”
胡燕蘭一上來就急切地問道。
方既明有點煩這樣,因為怕辜負了胡燕蘭的期望,只能說:“全部做完了。”
可不嘛,語文考試這東西,甭管對不對,填滿就是了。反正吧,填滿的話怎麼都能蒙對幾道題的。但爸媽不清楚啊,聽你說全都填滿=你會做全部的題=你考得很好。這個邏輯是怎麼來的,方既明也不知道,但也成了學生們對付家長的一大利器——掩蓋成績如何嘛,都是這樣的。就算事後要捱打捱罵,起碼這一刻有一絲放肆的時間。
胡燕蘭果然很高興:“那趕緊的,我們回去吃飯,媽媽做了你愛吃的。吃飽飯,再睡個午覺,下午再努力一把。”
唯獨方偉軍好像明白了什麼,看著方既明,不知道是擔憂還是啥表情。好在,趁胡燕蘭不注意,方既明給了方偉軍一個放心的眼神,方偉軍這才心定了。父母最關心的,除了孩子的身體之外,就是學習了。身體是生存的根本,而成績,是生存質量的根本。
要不怎麼上輩子老有人說,很多人不是生活,而是活著呢?
這就說明了一個赤果果的社會現實,階層跨越不容易,而讀書是最快的捷徑。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貧困山區的孩子,怎麼才能擺脫貧困呢?除了出去打工之外,就是讀書了。做農民工,可能一輩子也掙不到太多錢,也無法在城市立足,只能寄希望於下一代。可貧困使得教育資源不平衡,農民工的孩子接受的教育也不是那麼好,只能一代接著一代抱希望。
而讀書呢,即便只是考個大專,也能有本事在大城市立足了。辛苦打拼,或者努力提高自身學歷,就能越來越好。甚至即便回到家鄉,也能用學到的知識,開拓了的眼界,因地制宜種植農作物,為家鄉父老謀福利,謀發展。
很現實的,事情真的就這麼簡單。所以,別再鼓吹什麼讀書無用論了,看看上輩子,真正沒讀過書而成為大老闆的,永遠是個例。而大企業,大公司的老闆,沒有幾個學歷低的。因為很簡單的一件事,學識和眼界、格局往往成正比,而土老闆很容易看不清未來發展的道路,所以即使成功,也只停留在他認知的極限那裡。
當然了,讀書也不是萬能的。
不是說,讀了書,考了大學,你就輕鬆能賺錢了。做夢吧你,比你厲害的都在努力,你憑什麼覺得上了大學就解決一切了?任何時候,社會資源都是需要競爭的。你不去競爭,你厭惡競爭,那對不起,好事就輪不到你。道理很簡單,想明白的人太少。等想明白了,你年紀也就大了,競爭力也下降了。這就是為什麼常說,成功要趁早。
父母是隱約知道了社會執行的規則,所以關心你的成績,擔憂你未來在社會中,能不能活得好。你以為呢,是強迫你學習嗎?要別人家的孩子,他才不管呢。
方既明心智算成熟了,也沒有再生起什麼牴觸情緒,反而覺得能做到這一步的父母真不容易。
回到家,果然胡燕蘭已經做了一大桌子菜,跟過年一樣。
但方既明呢,知道考試期間其實不能暴飲暴食的,反而控制了食量。
“多吃一點啊?”胡燕蘭正準備給方既明夾菜,方既明連忙說道:“別,媽,我沒胃口。吃點東西填一下肚子就行了,吃太飽去到考場要上廁所怎麼辦?”
這麼一說,胡燕蘭就偃旗息鼓了。
是的,這時候對於方既明來說,高考就是一張最強的護身符。把事情跟高考掛鉤,所有事情都能獲得支援。
於是,方既明就這麼吃完飯,接著看了看數學公式,然後睡了個半小時左右的午覺。
等他醒過來,已經是一點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