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離開。
衛蘭不解:“他是來做什麼的?”
“不甘?宣戰?或者拉攏?”
衛蘭看著也不確定的孟欣慈,說道:“我還以為他會……”
“殺了我?”孟欣慈看向衛蘭:“那他連中州城都走不出去。”
孟欣慈舒展身體,說道:“弟弟就像一個旁觀者,什麼都比夫君慢一步。”
“若我想當皇帝,剛起義的時候就會拉攏自己的人,黑鐵軍忠心於夫君,但環鐵軍也是夫君給弟弟的,弟弟從這一步就輸了,拉攏夫君不在意的人幫自己出謀劃策,弟弟喜歡依賴身邊的人,只有自己的時候才會使出能耐,像個孩子一樣。”
衛蘭:“那他回仁州城做什麼?豈不是……”
“他不會贏的,他不只是輸給了我。”
十一月。
黃隱已經能抽身,來中州城看孟欣慈。
黃隱問道:“最近可好?”
“好。”
“我聽他們說,你還在操心。”
“只是偶爾做事,三娘看著我呢,太醫也說我多走動好一些。”
黃隱:“阿芸出月子之前,我都會住在這裡。”
孟欣慈:“金州城呢?”
“韓坊帶著周將軍的環鐵軍去處理周圍的殘黨,相將軍和軒轅將軍一個在泰州城,一個在金州城,我此次回中州城帶了十五萬計程車兵回來。”
“這裡的賢士多數都去了金州城?夫君,又要打仗了嘛?”
“那要看弟弟了。”
吳道在等黃隱回仁州城,幾十萬兵力,加上朝堂之上全是吳道的人,仁州城已經變成了吳道掌權,附近城池,大多掌握。
大殿內,燕朝帶著黃隱的聖旨到了。
吳道帶著眾人接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命吳道帶領剩餘官員,及百官家眷一起遷都金州城,欽此。”
聽到遷都金州城,吳道難以置信地抬頭。
燕朝說道:“吳副統領,陛下不打算回仁州城了,仁州城由孫景擔任刺史一職,皇宮內的人和物我都要帶回去,謝恩接旨吧。”
若是吳道抗旨不遵,則派兵攻打,若是吳道遵旨,吳道的兵力會全部留在仁州城,身邊只有文官。
強力的將軍和士兵都在黃隱那裡,若是攻打,吳道卻只有自己領兵,勝算微乎其微。
這是韓坊的計謀,在說要攻打瑞國之時,韓坊就已經和黃隱說了要遷國都之事,釜底抽薪,使得吳道孤立無援。
進攻泰州城之前,韓坊將黃隱的人全部帶到了中州城,但家眷留在了仁州城,目的是不讓吳道等人起疑。
跪在地上的吳道已經明白了黃隱的用意,想起第一次叩拜兄長之時的不甘,此時的吳道更是無能為力,苦笑一聲,隨後叩拜了下去:
“臣弟領旨,叩謝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