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息禾坐在霍去病的身旁,將早已準備好的圖紙開啟平鋪到桌上。
隨即用硯臺鎮紙,以防被風吹跑。
息禾解釋道,“大漢疆域遼闊,所屬的郡縣甚多,如今有了宣紙固然能讓官員上任時將政令方便攜帶到地方,可是用手抄錄朝廷的律法仍然是一件麻煩的事。”
說完,息禾給自己倒了一杯水潤潤嗓子,繼續道:“而活字印刷術是將字單個反刻在木頭上,製成模具,再準備一個字盤,若想要將文稿內容進行印刷,便按照文稿的順序將字模依次放入其中,在模具上刷墨便能將文稿的內容拓印在宣紙上。”
息禾接著說道:“而有了這活字印刷術,無論需要多少份律法,只需要將其拓印出來即可,同樣的內容,一個時辰便能拓印幾百張,十分的省事。”
霍去病沉吟:“你說得倒是不錯。”
漢朝的政令有承秦制律法的《九章律》,管理貨幣的《錢律》,鎮壓農民暴動的《沈命法》,管理財政的《金布律》,維護農事的《田律》等等。
律法龐雜眾多。
而且各項律法有時候會修正和更改,出現變動,政令便要重新下達地方。
由於《漢律》眾多,官員抄錄一份最少也需要一月的時間,因此官員抄錄一份《漢律》便是一份冗長枯燥乏味的工作。
書籍的製作成本高昂。
如今朝廷有了宣紙,已經減輕了官員的辦公壓力。
若是出現印刷術將文稿進行印刷,便能節省許多的時間。
便是不識字的匠人,也能將書籍製作出來,減輕其中的人工成本。
不止如此。
這還只是其中的一點好處。
霍去病淡淡道:“若你所說的是真的,書籍的製作成本降低,陛下加以利用,勢必會沖擊到權貴對朝堂和民間的影響力。”
知識把控在權貴手中,平民可沒有學習知識的途徑。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來說,沖擊到了權貴對知識的壟斷。
愚民開化,搶奪的便是權貴的資源。
他們怎麼肯?
息禾本就擔憂此事,聞言卻裝傻道:“不至於這般嚴重吧?”
霍去病解釋:“如今陛下朝堂實行舉薦制,發展至今才十幾年,弊端初顯。士人任人唯親,寒門子弟需要藉助朝廷士人的推薦才有機會被陛下所看見。”
她繼續故作不解的問:“那跟這有何關聯?”
霍去病道:“此物一出若真能減少書籍製作的成本,陛下定然會讓少府將宮中藏書印刷,分發到各地,進行人才培養。屆時,陛下便能借此打破士人之間人才壟斷,撼動士人利益。”
他目光瞥了她一眼,加重語氣:“這幫權貴大多心眼小得很,到了那個時候,你若損害了他們的利益,他們便容不得你。”
聞言,息禾心下卻道霍去病智多近妖,她能想到這一層是因為知道歷史,而他身處局中卻能洞若觀火,著實讓她深吸一口冷氣。
西漢任用人才主要有徵闢制和舉薦制兩種方式。其中,徵辟制是由朝廷向地方招聘官員,高階官員也可以任用屬官。而舉薦制是由三公九卿或地方郡守這樣的高階官員進行考察人才,進行舉薦到皇帝面前。
她不否認漢武帝的文治水平,為了打擊諸侯外戚專權,他建立的徵辟制和舉薦制一定程度上給了寒門子弟出頭的機會。
可如霍去病所言,這個制度依舊存在了弱點。若是舉薦人才需要透過官員引薦,寒門想要被帝王看見必須要跟士族搞好關系,這對其他人是不公平的。
若是任由其發展,到後期,世家大族便會形成人才壟斷,也就是後世所說的門閥世家。會與如今的諸侯一樣,形成對皇權的桎梏。
如今此制度才延續了開闢了十幾年,霍去病竟然已經察覺這個制度的端倪,這等智商,息禾只慶幸與他不是敵人。
息禾裝傻裝到底:“若是如此,為何陛下還要沿用舉薦制?”
霍去病微微勾唇:“自是因為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