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主考官親自督查的考場出現小抄、舞弊、抄襲的現象,那他們今後的仕途也就到頭了。
就在他們緊張之際,卻見主考官臉色陰沉徑直的向著“天字一號”的號舍走去,幾位考官心裡咯噔一下,不會真的有不長眼的考生作弊吧?
他們急忙來到“天字一號”這邊,隨著他們靠近這個位置,看了看號舍裡邊考生的考卷之後,神色立馬就愣住了,皆是露出意外的神色。
想不到竟然有考生已經答完了第三道的題目,但這不是令考官們驚訝的主要原因,而是號舍裡邊的考生,此時已經在做第四道題目,只見考生在題目看了一下,便開始揮毫潑墨,看得考官一個個瞠目結舌,他們目光不由得看向主考官張延玉,後者也是一副驚訝的表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這第四道詩題為《一葉落而天下秋》,要求寫出一首七言絕句的閨怨詩。
閨怨詩屬於古典詩歌,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徵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這是很獨特的門類,大致說來,就是寫少婦、少女在閨閣中的憂愁和怨恨。這種詩,有的是女人自己寫的,還有一些是男人模擬女人的口氣寫的。因為女人本身就具有詩人的氣質,感情細膩,容易入詩,加上些幽怨,就更讓有哀憐了。
然而,這是在考場當中,時間便是考生的生命,要讓這些考生突然模仿女人的口氣寫閨怨詩……
這出題人不可謂是不大但,畢竟這是在科考,如此嚴肅的考試,出題人卻是峰迴路轉,出了這樣一道題目,無疑是令考生們犯難。
但這其中卻是有一個非常致命的陷阱,七言絕句的閨怨詩雖然會令考生犯難,但還不至於沒有頭緒,反倒是《一葉落而天下秋》這一主題,可謂是難上加難,幾位考官自認為,若是他們做到這一題目,可能也要選擇放棄了。
但眼前這位“天字一號”的學生卻是沒有任何遲疑,當他看到題目時沒有一絲的犯難情緒,臉上更是冷靜無波,堅毅的臉上則是露出淡淡愉悅的笑容。
只見考生徐徐寫到,寒閨怨。
“寒月沉沉洞房靜,真珠簾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燈底裁縫剪刀冷。”
張延玉細細品味唐逸這一首詩詞,心裡邊竟忍不住驚歎一聲好詩。
唐逸這一首詩描繪的是主人公獨居的冷清孤寂,扣信詩題要求的“閨怨詩”。
後兩句用情景交融手法,描繪了一幅天寒歲暮、冬衣未成、秋霜欲下、征夫未歸的孤冷畫面,孤寂涼情直入人心,千般滋味湧上心頭。全詩雖似簡單,實則豐富,這就是含蓄的妙處。
筆法含蓄,言簡意豐,一“知”一“冷”,盡顯女子內心之淒涼,孤寂之“怨”。
這種對生活的感受是細緻入微的!
“梧桐影”既與上文“寒月”相互輝映,又暗示下文“秋霜”,因無月則無影,而到了秋天,樹中落葉最早的是梧桐,所謂“一葉落而知夭下秋”。
前兩句把景寫得如此之冷清,人寫得如此之幽獨,就暗示了題中所謂寒閨之怨!
張延玉心裡微微唏噓,天寒歲暮,征夫不歸,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親人不但難歸,而且還要受凍,豈能無怨?一葉落而知夭下秋,落的是秋葉,寒的是人心。
幾位考官互相對視一眼,皆是忍不住點了點頭,他們目光不約而同的看向卷首的姓名,看到上邊寫著的“唐逸”二字,臉色微愣,而後恍然大悟。
原來此人便是鄉試第一場考得第一名的唐逸!
難怪這第一道題目能夠信手拈來,只是作為一名七尺男兒寫出如此閨怨詩歌,若不是親眼所見的話,還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寫完第四道題目,唐逸稍微休息一會兒,離考試結束不到半個時辰,考官相繼離開,繼續巡邏考場,張延玉看了唐逸,輕輕點了點頭,短短一天時間能夠寫出四道題目出來,難怪會被那位那位公子如此看重。
他抬頭看了下天色,暮色已近,心裡邊有些可惜,若是再給他一些時間的話,想來這第五道題目定是能夠做的出來的,但可惜的是隻剩下半個時辰,任憑唐逸再如何厲害,半個時辰想要做第五道題目,無疑是天方夜譚。
這第五道考的是賦,說賦跟詩有著很大的區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也就是說,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
上邊題目寫到:“有征無戰,道存制御之機;惡殺好生,化含亭育之理。頃塞垣夕版,戰士晨炊,猶復城邑河源,北門未啟;樵蘇海畔,東郊不開。方議驅長轂而登隴,建高旗而指塞,天聲一振,相吊俱焚。夫春雪偎陽,寒蓬易卷,今欲先驅誘諭,暫頓兵刑,書箭而下蕃臣,吹笳而還虜騎。眷言籌畫,茲理何從?”
題目大體意思是,打仗必然會死人,殺人絕不是好事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最近邊境多事,朝廷正在討論征伐之事。如果能透過外交努力,實現罷戰息兵,那是最好的。對此,你有什麼好建議?
很顯然,這道題目考的是時事,意在考察考生如何透過外交的努力,與邊境的蠻夷罷戰息兵。這道題既考察考生對國家軍事和外交的關心和了解程度,也能看出考生處理國家大事的實際能力。
這道題目非常難,即便是張延玉,在看到題目時,心裡邊也是突突,如今大唐與北方蠻夷戰事不斷,想要透過外交努力而罷戰息兵,這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