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玉開始替唐逸著急,那位那位公子可是命令他要時刻關注唐逸的訊息,若是他第二關就過不了的話,不知道那位公子又會作何感想。
忽而,他的精神威震,號舍裡邊,唐逸終於是有所動作,他稍稍抬起肩膀,另外一隻手向著底下伸去,看來是準備做題了,張延玉終於是鬆了一口氣,但這口氣還未吐完,差點憋得通紅。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只見唐逸從食盒裡邊拿出一塊小點心慢悠悠地吃了起來,他每咬一口點心,張延玉的眼皮都要跟著跳動一下,臉色陰沉得都快滴出水來。
旁邊幾位考官互相對視一眼,縮了縮脖子,早已聽聞今年主考官是位剛正不阿的狠角色,想不到這第二場考試才開考一個時辰他就如此的嚴厲。
正坐在“天字第一”號舍的唐逸,咬了一口許蠻蠻做的糯米糕,手裡輕輕翻動桌上的考卷,今年詩賦的題目果然有所增加,之前考的是一詩一賦,或者是一詞一賦,但今年卻是直接將題量增加了三道。
換句話說,想要在短短的幾個時辰之內寫出五道詩詞歌賦,對於任何一位書生才子來說都是一項非常嚴峻的考核。
寫詩,在唐逸看來就好比“打比方”。
準確地說:詩,就是把一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比方),用簡樸的語言組合起來,藉以抒發作者的意氣和情思。
換句話說,詩既要比喻得體,還有充滿想象,但現在是在考場,容不得考生慢慢思量。
從古至今,寫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短時間的類似李白此等詩仙斗酒詩百篇,長的便是十年半載也是有可能的,臨場發揮也是有的,例如《滕王閣序》、《蘭亭集序》之類應時應制之作多是臨場發揮,很考驗功底。而事實上《蘭亭集序》原稿有不少劃掉重寫的地方,證明大書聖創作也需要掂量斟酌一番。
在特定的情境下文思泉湧筆走如飛確實存在,比如傷春悲秋亡國悼妻,很容易激發敏感的詩人的創作靈感。
故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之說!
但話本小說所描寫的落筆而成一字不動的情況畢竟是少數。當然李白這類天賦異稟的詩人除外。其他比如說李賀,就是每日騎驢採風,隨手記下隻言片語,回到家之後整理成詩。再比如“推敲”之典故。
若不是因為前世看過許多的詩詞歌賦,於唐逸而言這科考第二關也是非常困難的,創作技巧方面,古漢語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古人作詩與今人寫古體難度也不同。
古人熟悉音韻格律,身處特定的語言環境,作詩難度自然不大,信手拈來也不足為怪。像唐逸這樣的現代人,想要填詞的話就需要學習很多很多東西,具備相當的古代文學功底才行。
至於唐逸為何不立馬動筆,主要是因為案上那位考官,從剛才開始便一直盯著他,雖然他自認為很隱秘,但唐逸很早就察覺到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生事,唐逸決定先假裝在思考。
然後,他翻開卷面看向第一道題目。
《望終南餘雪》
終南山是橫跨許等城池的一座著名山脈,望著它上面的餘雪,寫出一首詩來,想像的餘地非常大。
第一道題目沒有任何的要求,任憑考生自由發揮。如此看來,這考試的題目還是由易到難進行分佈。
所謂自由發揮,就是可以是五言律詩,也可以是七言絕句,但都必須是附和題意才行。
唐逸試著在腦海中想起有關《望終南餘雪》的類似詩詞,立馬有幾句詩詞出現在腦海中,其中一首卻是立馬吸引了唐逸的注意,因為這也是一首應試詩!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是唐朝詩人祖詠寫的一首應試詩,透過山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後,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詩人不僅僅寫遙望終南山積雪的名利景象,還由此興發了“不知多少寒士受凍”感慨,真是詠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樸實俏麗。
能夠在應試寫出如此極負內涵的詩詞,可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