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逸始終認為,古人是需要存疑。
但他絕非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唐逸相信在他之前,定也有人存在質疑的想法,即便是有些聖人也會懷疑其他的聖人的想法。
那麼為何那些聖人始終要保持不辨不分的態度?
這就要從道家思想入手,因為他們始終認為“道”是圓成不分的,整體無差別的,那些辨別、區分,包括仁愛、廉潔、才學、商要等等,看起來佔了小道理,其實損了大道理,看起來抓住了真理的某些“碎片”,其實不可能靠那些“碎片”拼湊出真理的輪廓。
道沒有界域限定,所以它是普遍的、無限的;言論因為變化無常,所以沒有定準。
換句話說,
古人也好,今人也,不立一個對焉能知一個錯呢?然而所立的對一定是對的嗎?
喜歡講道理的人說:一加一等於二。
善於歪曲道理人說:一堆沙子加一堆沙子還是一堆沙子。
然而,
唐逸卻不是這樣想的,他尊重古人,也質疑古人。
畢竟古人學識膚淺的也有很多,如果他自信自己學力在某些古人之上,便會把他們的書拿來評閱,權當是評閱學生的作文一般。
說得對的,他會加幾個密圈;說得不對的,與他劃幾根槓子。
唐逸尊重古人,因為他始終覺得,世間俚語村言,含有妙趣的,尚且不少,何況古人的書,自然有許多至理存乎其中,評閱越多,智識自然越高,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學相長。
但同樣的,
唐逸質疑古人,假若他拿起一本書,發現著書作者,智識與他相等,某些道理相同。
唐逸就會他請出來,以老友相待,如朱晦庵待蔡元定一般。如遇有智識在他上的,我又將他認為勁敵,尋他縫隙,看攻得進攻不進。
恩……可以理解為,將古人假想為不死不休的勁敵,有了他,就莫得我的存在,非與他血戰一番不可。
唐逸會逐處尋他文中縫隙,一有縫隙,立即攻入;假設古人設法抗拒,只會愈戰愈烈,愈攻愈深。
知己知彼,敢於存疑,必要如此,方能入理。
這是唐逸心中想法,也是他為何敢當著無數溫陵百姓的面,抨擊某些聖人鄙陋的觀念!
錯就錯,對就是對。
一個苦讀聖賢之書的學子因為一個背叛過自己的女人竟然選擇自殺?
為何不能懟?
難不成還要立個墓碑,歌誦許博文的痴心永恆,不即不離?<的什麼狗屁玩意兒道理!
所以,
既然龐文明認為唐逸狂妄不堪,數典忘祖。
唐逸便以“古,今”為題,
兩人辯上一辯!
……
酒樓裡邊,陳掌櫃笑著說道:“諸位,陳某尚年幼之時,也曾茫然懵懂。之所以深識經商之道,得益於經商要道的書籍教學,對古今商道得以融匯貫通。可惜,經商之道可以意會不能言傳,不適合拿到大庭廣眾之下公開說明,畢竟,明眼人也知曉這些是要私下裡邊照著學習就好。
但值得一提的是,有時候陳某也會存在矛盾,不知古人這經商要道落在今時今日是否依然是要聽信之?還是存疑之?”
陳掌櫃拱手行李,大聲說道:“好在,今日唐大人與龐才子,以雙疊寶塔詞會題,以“古,今”之辯為型,讓陳某還有諸位才子,拭目以待!
二位,情!”
眾人目光注視下,兩人再次各自坐回席間。
酒樓驟然變得有些安靜,場間氣氛頓時蕭殺淒冷下來。
按照最後一輪的規則,由龐文明攬古之聖賢風采;由唐逸攀今之少年氣宇,直到最後提不出來者,亦或者答不出來者,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