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科幻靈異 > CNC蒼藍暮光 > OR5-EP1:合流(20)

OR5-EP1:合流(20)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惡毒女配她比男主帥 葬信戲 快穿之糾正錯誤人生 指揮官的無限打工之旅 末世庇護所 全民開拓:我在巖獸身上建基地 快穿:反派女配要上天 聖痕:源 會穿越的東北虎 快穿大佬她美豔無雙 快穿系統:論病嬌的養成! 系統逼你談戀愛 重生末世顧爺寵妻 你的三個白月光 CNC蒼藍暮光 我的大不列顛帝國 末日神罰 慧生園 重卡戰車在末世 潛龍無雙

OR5EP1:合流(20)

隨著呂宋島各地的大規模叛亂和起義在東盟軍和血盟團的堅決鎮壓下被迅速撲滅,東盟境內再也不存在任何能夠公開和新加坡的韓處安分庭抗禮的勢力。叛亂結束後不久,興亞會給出了對於呂宋島的最終解決方案:除呂宋最高委員會等機構被解散之外,現狀得到了保持。東盟軍和興亞會將派出代表監督呂宋島的整頓工作,為其完全融入現有的東盟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過,後續的調整措施沒能引起公民們的興趣。在他們得知自己的生活不會受到打擾後,對於前途和命運的關注度也隨之下降。既然興亞會在重挫了當地的反對勢力後又在事實上尊重呂宋島的現狀,仍然要把和平的生活繼續過下去的呂宋島公民們自然更願意花費心思去思考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在虛無縹緲的理念上鬥得你死我活。

“大學城裡的學者們都有意見,因為他們以後再也沒法當柏拉圖式的哲人王了。”麥克尼爾談起大學城的態度時,為那些看似孤高的學者們的隨機應變而驚訝。前一刻他們還是一群願意為了捍衛真理和信念而犧牲的鬥士,後一刻他們就毫不猶豫地出賣了自己的尊嚴和原則。以德蘭勒布·阿巴坎為首的學者團體不僅在武裝叛亂失敗後完全放棄了抵抗,更是積極地為東盟軍和興亞會進駐呂宋島鋪路。

然而,在興亞會完全地將他們規劃的日常生活帶到呂宋島之前,麥克尼爾同當地的其他居民一樣,仍然過著以前的日子。這種平靜的生活甚至因為許多民兵武裝組織的解散和覆滅而變得更加和平了,街道上再也不會出現武裝衝突,而極大程度地拓展了西比拉系統的視線的血盟團民兵則如同往常那樣保護著城市的安全。

恐懼源於未知,源於對事態變得更差的擔憂。只要現狀沒有向著更糟糕的方向滑落,新秩序所遭受的反抗也將遠遠低於預期。

找到一個離開馬尼拉的合法藉口成了麥克尼爾的當務之急,他看得出來,桑松教授很快就要趕赴新加坡任職,而他們也必須想方設法地追隨目前唯一能夠給予他們庇護的大人物。興亞會的理念原本不歡迎他們這些非亞洲人,除非他們像舒勒一樣展現出了超凡的利用價值。只有傻子才會糾結於身份而忽視能力帶來的巨大潛在收益。

“桑松教授不打算立刻赴任,因為他計劃送他的這一屆學生畢業再離開馬尼拉。”麥克尼爾輕易而舉地從桑松教授那裡打聽出了對方最近的安排,“所以,我們大約還有兩個月的時間來籌備前往新加坡的相關計劃。”

“舒勒要回到新加坡繼續做他的工程,島田也要被帶到新加坡——他可能是東盟境內目前最瞭解西比拉系統的專家之一。”彼得·伯頓很快想出了新的主意,“喂,邁克,咱們其實也有個絕佳的理由,那就是拓展餐館的業務、把飯店開到新加坡去。”

“這也太荒謬了。”慢條斯理地嚼著嘴裡的牛肉的迪迪埃·博尚愣住了,手裡的刀叉也停在了半空中,“伯頓,當人們發現一家在巴黎新開設的號稱擁有連鎖店的餐廳的總部居然在波蘭的克拉科夫時,他們肯定會覺得奇怪,因為按理來說那家餐廳選擇開設第一家分店的地點應該在較近的區域內。”

彼得·伯頓心虛地把腦袋埋在桌上,不敢說話。上一次韓處安秘密地來到餐廳裡和桑松教授聚餐時,伯頓的出格舉動差一點讓他被東盟軍士兵當場擊斃,後來麥克尼爾一再和伯頓強調說,看到大人物的時候沒必要大驚小怪。考慮到伯頓生前曾經和許多位高權重的阿拉伯人接觸過,他的反常表現令麥克尼爾十分不滿。

但是,伯頓提出的新點子反而使得麥克尼爾想出了一條讓他們迅速地獲得重視的捷徑。利用在馬尼拉經營餐館所獲得的資金,先讓伯頓進行投機牟利,而後再到新加坡物色合適的地點;與此同時,麥克尼爾和他的同伴們也能擺脫親力親為的尷尬局面,成為只需要僱傭其他僱員和廚師服務的真正的老闆。在那之後,他們可以騰出時間做更多有意義的工作。

“就這麼定了,我們把這裡的餐館交給當地人來經營。”麥克尼爾鄭重其事地拍著伯頓的腦袋,“老兄,這個計劃能不能實施……就看你的表現了。我不管你在倒賣違禁物資還是投資股票、期貨,總之我希望你在兩個月之內給我們籌措出足夠讓咱們在新加坡開設新餐館的資金。”然後,他也希望博尚起到作用,“博尚,這段時間你可以向跟你有交情的那位大人物詢問一下新加坡的具體情況,讓那人給我們提供一些內部訊息。”

“說到內部訊息,我這裡倒是已經有一個了。”

正午的太陽把食客和僱員們都照得懶散起來,穿著體面的衣服或是隻穿著運動服的市民們坐在靠窗的位置,欣賞著恢復了平靜的街道。乏味而單調的日常生活可能是許多人厭惡的現實,但這種心情很快就會在他們從災難的邊緣掙扎回來之後化為感恩。沒錯,如果要那些曾經鄙薄這種日子的熱血青年們現在再來談一談感受,他們一定會說:自己的心中只有感恩。

舒勒所說的內部訊息,是一則有關東盟軍和各類準軍事武裝裁減人員和精簡隊伍的通知。22世紀10年代的東盟有7000萬左右的人口,然而光是東盟各地的血盟團民兵就有300萬人之多,更不必說同樣規模龐大的東盟軍和各路軍閥以非公開的名義招募的戰鬥人員了。這麼多的人員日復一日地投入血腥的廝殺中,嚴重地削弱了東盟進行和平建設的力量。

沒有任何人會首先削弱自己的軍事力量,韓處安也不會例外。他確實要做出表率、首先把血盟團削弱,但那樣一來會造成大量失去工作的無業遊民出現,形成更為嚴重的問題。因此,儘管裁減人員的行動還未開始,一系列專門為被裁減的人員設立的新機構已經出現在了規劃之中。

“原來如此。”麥克尼爾深表贊同,“咱們是白人,而且是為了自保才臨時加入的,最後肯定沒法保住血盟團民兵的身份。那麼……”他隨意地提起了博尚剛才所說的去向之一,“【國家憲兵】聽起來是個不錯的新身份。”

“東盟準備設立的國家憲兵和我們印象裡的那些國家憲兵根本不一樣。”博尚對麥克尼爾的選擇感到意外,“說得明確點,這就是一群專門聽韓將軍指揮的特務和殺手。”

麥克尼爾著實因此而吃驚了好一陣,他以為即將誕生的東盟國家憲兵是軍隊內部的警察或是像法國國家憲兵那樣在安全工作中有著重要地位的組織,沒想到這是韓處安用來偷樑換柱的把戲。

“……那也可以。”他最終還是在理念和現實間進行了權衡並選擇了妥協,“戰爭進行了這麼多年,公民需要的是和平的生活。要是現在有誰說以錯誤的方法獲得的和平不值一提、寧可繼續死掉一億人也不能把帶回和平的使命交給軍閥,我會把那些人扔到最危險的戰區,讓他們感受一下被戰爭折磨的人們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你比以前務實多了。”伯頓取笑道。

“我一直很務實。”麥克尼爾糾正了他的說法,“誰都希望能夠生活在理想的環境中,但事實總會逼迫我們放棄自己原本的觀念。想想那些在叛亂中毫無意義地死掉的人,他們本可以暫時改變態度並且嘗試著在利用現有的規則來達成目的,可是他們一定要用最激烈的手段進行反抗,而且還嚴重地影響了其他公民的生活。”說到這裡,麥克尼爾似乎是害怕自己的同伴們產生歧義,“如果這裡有另一個通用銀河、另一個亞當·希爾特,我會毫不猶豫地支援任何反叛勢力;但是,韓將軍比通用銀河高出了十幾個金斯伯裡。”

不管這是誇獎韓處安還是變相貶低了所有被提到名字的其他人,三人目前的態度驚人地一致:興亞會在恢復東盟的和平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們有必要維護這種得之不易的和平。那麼,接下來的工作便是避免西比拉系統成為無處不在的支配工具,以及防止好不容易成為現實的和平生活又一次破碎。許多組織虎視眈眈地覬覦興亞會的一切,而那些人不會在乎東盟幾千萬公民的性命。

剛到下午一點左右,,葉真走進了餐館。麥克尼爾認出了這位和他們有著一定交情的學生,便熱情地請葉真用餐,旁敲側擊地詢問大學城裡的情況。目前,大學城被血盟團的人員團團包圍,這倒是在客觀上阻止了東盟軍以其他藉口進入大學城。

“你肯定想問問那些叛軍首領的命運。”葉真露出了一副早知如此的自信笑容,“放心吧,他們會得到應有的下場。”

“我其實更關心桑松教授在這邊的收尾工作。”麥克尼爾意有所指,因為桑松目前最放心不下的學生恰恰是葉真,“他要是能完美地讓他的教學生涯暫時告一段落,我們也能早一點去新加坡做準備。如今整個東盟終於進入了和平時代,大家都想著去更富庶的地方生活。”

“那不是他能決定的,而是眼下的東盟……會不會允許我得出那些結論。”葉真的臉色登時變得難看起來,他環視四周的顧客,沒有看到可疑的人物,這才小聲和麥克尼爾傾訴自己面臨的窘境,“我們做這項調查研究,是冒著極大風險的。”

葉真所言非虛,東盟的穩定一向受到來自多方面的挑戰。連合眾國都在混戰時代中分崩離析,東盟的生存不如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奇蹟。然而,從東盟成立的那一天開始算起,脫離東盟的聲音就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沉寂過。新幾內亞、中南半島北部、以前的呂宋島……許多以最終脫離東盟為目的的武裝組織活躍著,他們的存在對東盟和大多數從未想過讓東盟散架的軍閥形成了極大的威脅。

儘管東盟長期以來處於各種軍閥的控制下,大部分軍閥對這些武裝組織的態度是統一的:必須堅決將其消滅。然而,興亞會的立場卻有所不同,以古國一教授為首的第一代興亞會領袖認定這些反抗是缺乏自主和歧視帶來的,而即便韓處安多少沾染了軍閥的作風,他也同樣部分地承認東盟對待這些組織的手法欠妥。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墨螭傳 彪悍辣媳:娶個相公來生娃 開棺見喜,江小姐繫結了親親老公 兩世風隨 黑科技時代:黎明 我給地府送外賣 女配遙指修仙路 人間最得意 葉曼曼地下世界歷險記 超級無敵天帝養成系統